【本報訊】衞生署的統計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由病毒引起的食物中毒個案,致病源全為經由海產傳播的諾沃克類病毒;而由細菌引起的個案中,則有近一半由在海水中生存的副溶血性弧菌導致,進一步引證海產是引致食物中毒的高危食品。 記者:陳倩雯
根據衞生署的資料,今年一至六月,該署共接獲一百五十二宗食物中毒呈報個案,其中五十一宗由細菌引起;十四宗由病毒引起;其餘的則由化學物、生化毒素及其他未明病原體引起。
至於由病毒引起的十四宗食物中毒個案,致病源全為透過受污染海水傳播的諾沃克類病毒;至於由細菌引起的五十一宗個案,則有二十四宗是由副溶血性弧菌導致,佔四成七。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助理教授黃世賢表示,海水中存有多種病菌,即使在沒有受污染的海水中,也可發現副溶血性弧菌、霍亂弧菌及產氣單胞菌;至於在淡水或近岸地方則存在鄰單胞菌。
正常情況下,在動物腸內存在的沙門氏菌、大腸桿菌,以及諾沃克類病毒,亦有可能在被人類或動物污染的近岸海水中找到。
根據瑪麗醫院在一九九五至二○○二年的食物中毒個案資料,從食物中毒病人收集得來的一萬零八百四十三個糞便樣本中,三成六的致病源是在海水中生存的產氣單胞菌、副溶血性弧菌、鄰單胞菌及霍亂弧菌,僅次於佔四成八的沙門氏菌。這些細菌引致的食物中毒個案,一般在六至八月較常出現。
黃世賢說,以上病菌均是引致食物中毒的主要致病源,尤其是副溶血性弧菌及諾沃克類病毒。他指出,自九十年代起,美國、台灣及日本均發現愈來愈多由副溶血性弧菌導致的食物中毒個案,因此擔心本港會步其後麈。他呼籲市民盡量避免進食海產,以及將海產徹底煮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