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不斷發展 難覓屋簷築巢<br>燕子遷居新界舊樓

都市不斷發展 難覓屋簷築巢
燕子遷居新界舊樓

【記者謝穎詩報道】從前在屋簷下常見的燕子已是買少見少,這些習慣與人類同住的家燕,近十年來抵受不住香港的都市發展,難覓合適的屋簷築巢,在市區已難找尋築建安樂窩的樓房,惟獨在新界區的舊樓房仍有機會一睹燕子回巢的景象。本港有團體發起燕子普查計劃,呼籲市民若發現燕子蹤迹,務請做好記錄,作為保護本地燕子居住權的第一步。

燕子身長六吋
現時共有兩類燕子長期留港,一是家燕,藍黑色背及尾羽有一個最易識認的大叉,常見於中國、印度、歐洲及北美洲,屬過境遷徙鳥,但部份已留港定居。另一種是小白腰雨燕,與家燕一樣身長只有六吋,尾羽分叉呈「方形」,有白色腰線,分布於東亞至南亞及中南半島,部份也成落戶,成為香港居民。
本港過去甚少有燕子的調查,去年觀鳥人士黃倫昌曾作過一次記錄,發覺大埔、上水、香港大學圖書館、沙田火車站及旺角政府大樓等地仍有機會看見燕巢。他表示,一九九三年曾有觀鳥人士在同一地點進行調查,當時有一千三百二十四隻小白腰雨燕及九十五隻家燕,去年的調查只剩下四百四十七隻小白腰雨燕及六隻家燕。

呼籲滙報燕蹤
黃倫昌指出,本港的新型樓宇設計多是不適合燕子築巢,其實在外國有專供燕子築巢的巢架,讓大廈業主放置在大廈牆角,本港的樓宇不妨參考。
大埔環保協進會主席邱榮光說,燕子勞心勞力哺育雛鳥,與人類教養兒女有很多相似地方,而且自古以來中國人社會,有燕巢的地方都視為財富和好運的象徵。他表示,都市地區已經甚少見到燕子,但上水、大埔一帶仍可見得到,新學年即將到臨,協會將向大埔區學校派發普查表,並呼籲市民如發現燕巢,可透過協會網址(www.taipoea.org )滙報。

小白腰雨燕在天空中翱翔。

家燕哺育巢中雛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