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貨金價上周升上375美元1盎斯,是受美元滙價回落所驅使,抑或是人們認為利率長期處於低位,最終誘發通脹重燃所推動,甚或是金甲蟲利用15國持續售金協議未有結論作為藉口炒上?
由於單一貨幣的誕生,歐洲多國央行不需要為捍衞本身貨幣而儲存太多黃金儲備,加上持有黃金並未能為央行帶來合理回報(更可能因黃金價格回落而蒙受損失),遂決定減持黃金,轉投其他有穩定回報如債券類之投資工具。基於英倫銀行在1999年夏季率先拋售黃金,引致金價一度跌至252美元1盎斯的20年低位,此舉令其他央行突然夢醒,假若爭相仿效,將導致金價或出現「插水」現象,手上持有的黃金價值豈不如水瓜打狗──無了一截?
有見及此,為穩定金價,15家包括歐洲央行在內的中央銀行遂「坐埋」傾掂數,於1999年9月簽署「華盛頓協議」,同意在未來5年,根據各國的黃金儲備多寡,按比例和按期撥出在市場沽售,總額不能超過2000噸,即每年400噸黃金之數量。如此一來除可限制某央行急於求售引致金價出現波動外,按期沽出還可給市場有時間消化,不致令金價急跌而個個變成輸家,總算是好的折衷方法。
儘管4年以還,金價某程度上尚能保持穩定,可是已觸發了金甲蟲的神經線,遂挖盡心思利用藉口炒上炒落,以低位計升幅接近50%,比較其他投資回報頗算不俗。協議將於明年9月到期,然在此之前15國央行必須再度重訂未來5年(2005至2009年)的沽金計劃和數量,市場早前謠傳央行們會「加碼」至每年500噸,但近日又盛傳回復至400噸的沽售量,金甲蟲又豈會放過「撩」上機會?至於金價何去何從,聰明的讀者不妨細加推敲。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