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縱橫:自由行成敗看配套

投資縱橫:自由行成敗看配套

內地更改規定,讓居民可攜帶更多的外幣現鈔出境,限制由2000美元提高至5000美元,這項新措施無疑可進一步催谷「自由行」的效應。
有人認為,特區需要人均收入遠較特區為低的國內同胞來港消費挽救經濟,感到不是味兒,筆者認為大可不必,由來旅遊業都受各國政府重視,無分國界與階層,先進國家如日本、澳洲等,又何嘗不重視香港遊客?當然,這種不滿的情緒表現,很可能只是對政府過往的施政不滿有感而發。筆者以為,特區市民亦毋須只向錢看,或妄自菲薄,就把「自由行」看成是香港經濟復甦的一種推動力吧。

莫將好事變壞事
筆者反而覺得,政府在發揮「自由行」的效應時,應該更高瞻遠矚地估計未來的發展,積極提供配套措施,並要洞察「自由行」帶來的即時及潛在問題,加以防範,作出適當的處理。
大家都會同意,任何好的概念,即使好處已浮現,若處理不好壞的問題,將會削弱其好處,甚至會將整個概念由好事變成壞事。現時任誰都知道,「自由行」計劃是香港經濟的及時雨,但計劃一實行,便帶來成千上萬的遊客,各樣配套措施必然不足,在這左支右絀之間,便可能出現很多問題,政府不能等待問題發生或弄致難以收拾的地步才出手,必須採取預防性行動。
有關部門近日就非法小販及娼妓流入的問題已做了一些工夫,是恰當的,但這是從預防社會問題的角度入手。其他保障遊客權益及維持特區形象的事情,對自由行概念的成敗非常重要,政府必須多花工夫與業界商討,推出有效的措施。
(本欄逢周一刊出)
冠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