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媒界大「炒」一輪後,電訊盈科(008)上周終於宣布收費電視業務詳情,共推出23條頻道(有傳媒戲稱為「比政府更早推出23條」,乃上周絕句之一),本年底增至30條,服務初期有4條免費頻道。收費模式以逐條頻道計數,每月收費由9至21元不等。服務只供現時寬頻客戶選用,電盈沒有參與製作內容,只與內容供應商以拆帳方式合作。初期只有英語和普通話內容,香港人喜歡的廣東話內容暫時欠奉。
電盈不是第一次搞收費電視業務,現在也算是未識途的老馬,屢戰屢敗,過去多次皆吃大虧,交了不菲的學費,受了很多忘不了的教訓。
電盈(包括前身的香港電訊)開拓收費電視市場始於90年代中期。無他,當年數碼滙聚成一時之風,理論上,一條寬頻線路可以同時作通訊和廣播之用,電訊公司遂有機會躋身傳媒業以增加收入。先有當年由「出口轉內銷」的盧永仁博士領軍,籌備超過5載的互動電視(iTV)98年推出市場,反應一般,開支卻大得很;及後博士離巢當銀行家去,結果互動電視草草收場,香港電訊也因此大筆撇帳。
未幾,香港電訊眼見科網狂潮而起,趁着香港開放收費電視市場,與新聞集團的衛星電視合組財團競投廣播牌照。不過,相見好同住難,兩大巨頭在公司估值上出現嚴重分歧,結果合資計劃難產。
盈動鯨吞香港電訊後,主席李澤楷也想做傳媒大亨,透過與英特爾合作獲得技術,耗巨資發展Now.com內容服務,並在英國建立數碼廣播中心,有意建立亞洲區傳媒王國。不過,區域性內容業務不易為,各地規管、文化和口味不同,硬推服務不可為,加上燒銀紙速度奇快,結果Now.com要改組,規模大減。
今次電盈再度進入收費電視市場,明顯在策略上學了乖:一.放棄了互動電視式的專用系統,改以寬頻互聯網為本,在既有網絡上作的附加投資額不多,據說是整年資本投資的1%;二.不熟不做,只做通訊商,放棄自行製作內容的策略;也不會與人搞合資,改與內容供應商拆帳,有皮費輕、風險低之利,反正大量內容商在尋找廣播渠道,電盈不愁冇內容;三.以寬頻增值服務形式推出,並以逐條頻道收費,客戶愛看哪條頻道才繳付哪條頻道的月費,避開了有線寬頻(1097)、香港寬頻和銀河衛視等的月費式服務的競爭,也可以鞏固現有寬頻客源。
不過,電盈為吸引更多內容供應商加入,條件寬鬆,吸引力參差,相信各供應商的合作條件也不一;電盈能獲MGM和Discovery等加盟,相信要投資不少市務宣傳甚至加盟費。現時還未有具吸引力的中文內容商加盟,似乎大家都在觀望這次電盈寬頻電視的成績。
侯聯貴
電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