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曾指出,中國人民銀行收緊銀根的政策,對國企影響甚微,除了因為之前所提出的三大理由外(詳見上周三本欄),其實與近年來國內資金投資策略有所改變亦有關係。
過往中資股當炒時,基本上都因為內地熱錢蜂擁流入所致。然而,由於早一兩年中資股始終要面對企業改革所帶來的不穩定變數,以及國內的政策風險,因此熱錢都是「快來快去」,形成中資股的熱潮只能維持一段較短時間。但這個情況近年已有所改變。
在跟一些同業交流時,他們皆表示現時國內資金投資港股,並非單純捕捉短線炒賣機會;若果看好某隻股票的前景,這些資金會有「耐性」地慢慢買貨。所以是次中資股的升浪,並非單純因為「自由行」的熱錢推動,而是看好中資股前景的資金早於低位累積了不少貨源,適逢一連串利好消息湧現,才借勢推上。因此,即使中國人民銀行收緊銀根,其實對一些早已流入港股市場的熱錢影響不大。
另外,每當中資股炒風熾熱時,我們便聯想到與國內資金有關,但近年這個現象已有所改變。隨着市場預期國企業績進一步改善,一些傳統的大型基金紛紛調高對中資股的持股比重,因而導致在國內熱錢以外,還有另一股支持中資股的動力。提到大型基金增持中資股,當中有些地方值得跟大家分享。
其實大型基金買入中資股,並不是甚麼新鮮的事,但過往這些基金所重視的,都是一些重磅的紅籌或大型國企股。對於一些時常受政策風險影響的高增長行業、大型基金一向持較審慎態度。但在市場資金不斷尋求出路的大氣候下,一些中小型基金已開始自行覓食,它們反而會專注尋找一些有盈利及處於高增長的中型企業;而年初的工業股熱潮,便是由這些中小型基金在市場尋寶的活動所帶動。所以,論今年整體的投資表現,這些中小型基金暫時仍跑贏大市,而且增長率是高達數十巴仙,甚至逾倍。
面對這個客觀環境,有些大型基金為了爭取「貼近市場」的表現,也要跟風掃貨,因而形成港股不單止有升幅,而且背後更有逾百億的成交。由此可見,不論投資或炒買中資股,已並非單純是國內資金的專利,市場上還有其他的「捧場客」支持。
無可否認,香港股市仍然面對一定的經濟隱憂,但只要資金仍然留在股市,相信大漲小回的局面仍能維持一段時間。若從整個亞洲地區而言,香港的復甦步伐可謂較鄰近地區為落後,若要炒復甦的概念,相信仍可持續一段時間。我要重申的一點是,在牛市階段,大市總會借助一些利淡消息進行調整。只要市場仍然充斥着資金,洗倉的機會很微。所以現階段我仍建議採用「逢低吸納」的投資策略。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