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倒流三十一年。美國共和黨籍總統尼克遜,因民主黨設在華府水門大樓的總部被竊聽的「水門案」(Watergate),身陷巨大的政治彈劾風暴,最後在七四年落魄下台;他最後一次離開白宮返回家鄉的一程,是連乘搭總統專機「空軍一號」的光榮都沒有了。但「水門案」一役,牽涉的不只是尼克遜的個人榮辱,更深遠的影響是令美國人懷疑主義(skepticism)抬頭:不信政治建制、不信政客、不信傳媒。
今天,英國政府涉嫌誇大情報的「伊拉克門」(Iraqgate)漩渦,倒有點像英國版「水門案」。當然,如當年獲「深喉」的獨家消息、率先將尼克遜派人竊聽的醜行曝光的《華盛頓郵報》前記者CarlBernstein說,「水門案」確切有爆竊和竊聽的刑事罪行,英國版卻還不是──當局指向英國廣播公司(BBC)披露政府誇大攻伊情報的武器專家凱利是死於自殺而非被殺。但兩個版本一個共通點是令懷疑主義抬頭。
英國《每日電訊報》最新的民調結果,正好是證據。英國人不信貝理雅、不信他的政府、不信政客、不信傳媒,甚麼都不信了。本來,造成武器專家凱利走上自殺絕路這齣悲劇的原因,就在於貝理雅政府和BBC都想要維護本身的誠信:政府覺得BBC的指控嚴重得足令政府倒台,於是要點出凱利的名字,以證明他不是BBC報道中所說的甚麼高官。BBC為了確保誠信,絕不向政府道歉,反過來堅持報道公正,哪管後來的聆訊證據顯示BBC高層知道記者吉利根的報道寫得有問題。貝理雅政府和BBC這麼一鬥,搞出人命來,結果兩敗俱傷,誠信都沒有了。
當然,貝理雅政府的誠信有問題,直到「伊拉克門」漩渦才全面暴露。之前,英國人隱隱感到不妥當的,是他身邊有着一個權傾朝野的「太監」式的人物──他的心腹幕僚坎貝爾。今天,坎貝爾雖然辭職,卻挽不回貝理雅政府的誠信。抱懷疑主義的英國人大概仍然懷疑,那只是一種虛幌招數。首相府早傳出,貝理雅已在競選連任的運動中,預留一個幕僚角色給坎貝爾。而坎貝爾也說過,就算身不在其位,他仍可給貝理雅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