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倒董」芻議〉

回應〈「倒董」芻議〉

蕭若元 黎則奮

李怡先生的〈「倒董」芻議〉一文,是「民主倒董力量」成立以來最認真理論探討民主倒董的政治可行性之論述,事關香港民主運動未來發展路向,值得重視。

人民力量高於一切
李怡先生原則上並不反對倒董,但基於策略上的考慮,「衡量對法律的尊重與政治效果」後,認為「倒董決不能放在優先次序」。李怡的看法與近期民望急升的獨立議員余若薇的觀點基本相同,他們認為根據二○○一年立法會通過的《選舉條例》和《基本法》的規定,倒董後填補行政長官空缺的新特首,仍由八百人的小圈子選舉產生,因此極有可能仍由中央欽定,加上新特首的任期並非董建華剩下的任期,而是重新計算再任五年,所以中央大可利用這個漏洞,「在現任特首任滿前勸他辭職,然後欽定另一特首再任五年任期,這樣周而復始,普選特首的民主目標,就遙遙無期了」。

必須承認,李怡和余若薇的觀點,在中央以經濟優惠政策全面挺港,民怨稍有紓解下,確有一定市場。民眾雖然仍然憎惡董建華,對其冥頑不靈和顢頇無能管治不寄予任何希望,但不少免仍有疑問:在中央全力挺港下,倒董真的有可能嗎?倒董後怎麼辦?倒董又是否最佳的民主運動策略?
我們認為香港民眾有上述疑問不足為奇,但他們忘記了政治現實其實永遠是一個可以互動的可變體,決定於運動力量的對比,在適當的客觀條件配合下,人民的力量也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改變政治現實。七一大遊行前,港人不是普遍認為立法會必定會通過國安法嗎?結果呢?不僅二十三條立法無限期押後,連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和財政司司長梁錦松也要相繼黯然下台!

董建華厚着面皮不肯引咎辭職,中央囿於《基本法》的限制和「一國兩制」的承諾,也拿他沒法;但只要集結足夠的強大人民力量,即使立法會民選議員不過半數,保皇派也會被迫轉軚,正如田北俊七月九日前被迫率領自由黨做「人民英雄」一樣。再者,即使從現實政治考慮出發,主張先爭取政制改革和爭取立法會選舉大勝的民主派也面對一個不能不解答的問題:在董建華拒絕承諾開展政制檢討,及政制事務局局長林瑞麟堅持二○○七年政制檢討是二○○七年後之事的情況下,董建華根本就是香港未來民主政治發展的最大阻力,不先把他打倒,行嗎?
另一個更必須確切回答的問題是:七月民運後,民主黨以至主張先爭取政制改革的廣泛民主派,又有否明確訂下目標,號召群眾,共同為推動香港民主運動發展而努力呢?

我們從不反對,甚至全面支持爭取政制改革,號召群眾參選爭取立法會席位,以至其他民主訴求,因為我們認為要求董建華下台和要求政制改革根本沒有矛盾。人民對民主的認識,對自己權利的維持,才是民主最重要的因素。如果沒有民主制度,只要人民覺醒,意識到自己的權利,便可用行動推動改革。民主倒董運動,是港人用最直接的方式向董建華施加壓力,他一旦下台,下一任當政者又豈能不聽從民意,不加速政制民主改革?

董建華是最大障礙
香港當前民不聊生,寄望先發展一套民主政制才解決董建華的問題,無疑是畫餅充飢,只會令更多市民無辜犧牲。這種主張表面上堂而皇之,實質是逃避責任。
事實將會證明,董建華仍然是香港民主政治和社會經濟發展的最大障礙,他一日不下台,香港一日永不超生。李怡先生和余若薇最大的毛病是把動態的政治現實看作是靜態的事物,忘記了人民的力量可以改變一切。
民主倒董力量是香港民主運動發展催生的產物,我們從群眾中來,必然要往群眾中去,只能跟着本港社會歷史發展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