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在家教訓兒子,兒子態度不好,做爸爸的生氣了,指着門口說:「你走!」兒子真的走了出去。
朋友夫婦倆就在家裏等他回來,等了一個多鐘頭,十四歲的兒子沒有回來,做媽的忍不住跑出去找,找了半天沒找着,這一下做爸的也有點慌了,接力出去找,走遍兒子有可能出現的地方,足足找了一個通宵,依然找不到。第二天惟有接着再找,兒子離家出走,弄得爸爸反倒像個流浪漢一樣。第二天下午,兒子自己回家了,一臉倦容,原來離家之後,身無分文,游蕩得飢渴了,去遊戲機舖子裏找些免費飲品,睏極了,便在公園長櫈上睡覺,第二天醒來,餓了,便去百貨公司的試食攤位吃點東西,終於捱不住了,只好回家。
朋友總算放下心頭大石,他說兒子回家之後,態度好了許多,說一個晚上,獨自思考了很多事情。
那一晚,他的父母也思考了許多事情,兒子回家了,在房間裏倦極死睡,做父母的很是感觸,雙雙坐在廳裏看全家福相片。
我跟朋友說,孩子回家當然令他們寬心,但也不要欣喜若狂,該堅持的態度還是要堅持。跟孩子溝通,原則和信用是不可失守的,當然技巧也是必需的。兒子這次離家出走的經驗,搞得孩子和父母都受了一個晚上的煎熬,從好處看,可當作一次特殊的暑期課程,雙方都由此得到教訓,說不定就是父母與孩子關係的一個轉捩點,將以往單純的依賴,升級到互相瞭解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