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飛行服務隊「海豚」直升機墜毀意外踏入第三天,布滿直升機殘骸的大嶼山伯公坳山頭,碎片在太陽照射下反射出耀目強光,一架同類型的直升機在上空盤旋,專家們則在山谷下那扭曲至不成機形的駕駛艙旁邊仔細研究,要為兩名殉職空中救人英雄找出死亡的真相。 記者:麥志榮 姜偉康 馮志偉 梁澤岡
【本報訊】發生直升機墜山意外的大嶼山伯公坳鳳凰徑一帶昨日仍然封閉,專家調查小組再重返現場蒐集證據,主要集中研究肇事直升機上的電子零件,並研究如何將包括機艙及螺旋槳的主體殘骸吊走,估計現場至少要封鎖至下星期,而肇事直升機的法國製造商工程師今日會抵港,協助調查工作,整個調查需時可能要一年以上。
兩名殉職機員的家人,昨午分別到沙田富山殮房認屍及到伯公坳墜機現場拜祭,其間部份家人十分傷心,不停哭泣。
墜機意外發生在周二晚上十時四十分,一級機師彭富國(三十四歲)與三級空勤主任陳文狄(三十一歲)罹難,由民航處與政府飛行服務隊專家組成的調查小組一行八人,昨日下午二時到達現場,他們在墜機第一現場發現肇事直升機的機尾部份。現場有消息指,墜機時可能是機尾首先着地。
另外,專家集中在發現直升機主體殘骸的第二現場調查,並將駕駛艙內的電子零件拆下撿走。據調查小組主管、亦是民航處的適航標準總監曾煜本表示,由於大小碎片分布山頭,加上地勢險要,增加了蒐集證據的困難,估計現場要封鎖至下星期。曾煜本又謂,他們現階段的工作是將直升機的電子零件帶返實驗室進行分析研究。另一方面,當局目前在研究如何將肇事直升機的殘骸吊走,相信有關工作還需一段時間。
另一方面,署理民航處長羅崇文表示,「海豚」直升機發展已有幾十年歷史,至今已屬第四代,組件經過無數試驗,若因一次意外而決定停飛是過於倉卒,並會遭世界上其他民航當局質問,航空歷史上甚少因為一次意外,要全世界某一機種停飛。
羅崇文亦在電台訪問中指出,飛機意外主要有四方面,一是硬件,即飛機本身系統性問題;二是人為因素,包括維修、空管指示;三是軟件,機師的訓練、操作指引等;四是環境因素,包括風速、天氣、地勢、有無樹及電線杆。暫時並無證據顯示今次意外與機件有關,所以不能要求其他「海豚」直升機停飛。
羅崇文指出,民航處調查小組會依據國際民航規例展開調查,而法國兩名專家今天會抵港,調查具有獨立性,調查將分三階段,一是爭取時間進行資料及環境證據搜集,以免證據消失轉變,證據包括機油、組件、引擎、雷達紀錄、現場氣象等;第二階段是調查,將資料系統分析,確定幾個重點可能性,並請專家解讀證據;第三階段是寫報告,報告形式由國際民航組織規定,亦會提出防止意外建議,報告完成後會交行政長官,決定全部或部份公開。因此估計完成調查報告需時可能要一年以上。
政府飛行服務隊高級機師胡偉雄表示,基於公眾關注,而部份機師亦未合資格駕駛海豚直升機,所以由昨日起已進行內部資源調配,減少使用海豚直升機,改用美洲豹直升機。
他指出,出事直升機所行的伯公坳路線是民航處指定路線,亦是他們常用路線之一,另一路線是經銀鑛灣。民航處對伯公坳路線的飛行高度亦有限制,由機場飛出的最高限制是一千五百呎,飛返時最高二千呎,該路線天氣差時有霧及有擾流,但路線安全,日後毋須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