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做「馬倫」!

不想做「馬倫」!

所有已經是父母或準備做父母的人都該看看《海底奇兵》這齣電影。
論創意或抵死之處,《海底奇兵》及不上《史力加》。到現在還很清楚記得「日頭美如花,夜晚母夜叉」的費安娜公主,更記得她擺脫魔咒成為「全日母夜叉」的驚喜。
論雅趣或天真無邪,《海底奇兵》及不上《蟲蟲特工隊》。那眼睫毛很長的「法蘭西」及惡霸螳螂「谷巴」都很能牽動孩子的歡笑跟憤怒。
但是《海底奇兵》依然好看,依然很值得看,因為它說盡了做父母的難處。電影中那魚爸爸「馬倫」循循善誘,為「Mo仔」設計各種各樣的學習課程,希望他能循規蹈矩的成長。這正正是現代香港父母的寫照。我們不是從小孩幼稚園開始就為他們鋪好路、搭通天地線,讓他們學習種種不同技藝如彈琴、繪畫、跳舞……等等嗎?我們不是希望孩子能按我們心中的成長之路成長嗎?到孩子迷失了路,走到不知甚麼地方去,我們不是像「馬倫」那樣拚命的游出大海,拚命的游到陌生的海域,想把「Mo仔」尋回,想把孩子尋回嗎?
然而當我們尋回孩子,追上孩子的成長步伐時,才發覺孩子已有了他們自己的經驗和想法,我們悉心設計的成長路不僅派不上用場,反而成了障礙。這樣不是讓做父母的既高興又氣餒嗎?
做父母從來不是甚麼容易的事,當了十年的父親好像還在「試用期」,還未拿捏得準究竟該怎樣照顧孩子。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本來放在甚麼地方都是錯不了的原則;可在教養孩子方面,耕耘太多卻可能局限小孩子的空間,讓他少了自己探索、自我成長的機會,這不是難得很嗎?
真擔心自己成了現實生活中的「馬倫」!
【編按】林振強九月一日復稿。
馬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