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走向共和 - 李怡

李怡專欄:走向共和 - 李怡

中央電視台投資四千多萬元人民幣拍攝的歷史連續劇《走向共和》,引起了內地歷史學界的爭議。
今年四月在央視首播不久,即將原本每晚八時播映一集改為兩集,更將最後一集孫中山那長達二十分鐘、有關民權思想的演說予以刪剪。而在首播結束後,又沒有按慣例在各地方電視台重播。本月十二日,有官方背景的歷史學者,在《光明日報》聯名發表長篇文章,題為《中國是怎樣走向共和的》,抨擊連續劇《走向共和》對李鴻章等人的描寫「完全背離歷史事實」。

《走向共和》這部電視連續劇的DVD版已在香港發售。筆者上周也買來看了,總的印象,這是一部製作極為認真的歷史連續劇。對李鴻章、慈禧太后、袁世凱等過去被標籤為極其反面的人物,電視劇力求從當時的歷史背景所處的時代限制去予以描述,而不是如過去的電影、電視那樣一味醜化。對孫中山,則表現了他性格上的衝動、浮躁的一面,然而,更重要的是,刻意宣揚孫中山的民權思想,並反覆強調民權即民主權利,即人民用以制約當權者的制度上的權力。受到中共官方批判的,主要是對李鴻章等歷史人物的評價。但從中央電視台播出時刪剪最後的孫中山的演說來看,更犯忌的很可能是所強調的民權思想,很容易使大陸人民聯想到今天人民仍處於無權地位的政治狀況。
《走向共和》所描述的,是從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戰爭開始,直到一九一七年袁世凱恢復帝制失敗、張勳復辟這段歷史。在這段歷史中,李鴻章代表清廷簽訂割地賠款的《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過去寫歷史的,都把李鴻章說成是「賣國賊」。鄧小平一九八二年在會見戴卓爾夫人時,談到若不收回香港,「我們這些中國領導人就成了李鴻章」。

《走向共和》中的李鴻章,則完全是為形勢所迫而簽下賣國條約的。他整軍經武,想壯大北洋水師以禦敵,但礙於王室腐敗,大量的銀両被用去為慈禧建造頤和園以慶祝她的六十壽辰,缺乏軍費去買先進的武器,終吃了敗仗,他不得不一面自嘲要「當漢奸」,一面也要忍辱負重地去向列強求和。《走向共和》的編劇盛和煜引據史料指出,李鴻章說過自己是「裱糊匠」,大清帝國好比一間茅草屋,遇小風小雨有了破洞,他就來修修補補;但如果遇大風暴,屋子要塌了,他也無能為力。《走向共和》要表現的,正是李鴻章這種為清朝忍辱負重、爭取國家利益的心路歷程。
著名的歷史學家黃仁宇,九七年接受筆者訪問時說:人都受社會條件的限制,都沒有多少選擇,因此研究歷史上的人物,你對他們都會同情,因為他們都有不得已的地方。──筆者認為,對李鴻章,這段話也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