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屋租戶嘅租金,不盡相同,因為有啲戶口住大單位向海,一啲住細單位近垃圾房,所以交租唔會一樣嘅,彼此有(一)入息唔同,(二)租金唔同,所以租金與入息比例亦唔多同。
以昨日舉嘅五個住戶為例子,(一)入息九千,租金千五,比例係16.6%,(二)入息八千,租金千二,比例15%,(三)入息七千,租金一千,比例14.3%,(四)入息六千,租金八百,比例13.3%,(五)入息五千,租金五百,比例10%。排列好之後,「租金與入息」比例嘅中位數就係14.3%,14.3%就係昨日講嘅MRIR。五個住戶就易排列啫,當你有五十幾萬租戶嘅時候,搵呢個中位數就頭痛咯。即使有電腦幫忙,都唔會一㩒掣就走出嚟。政府統計處定期進行「綜合住戶統計調查」,每季抽樣訪問二萬一千戶,其中約七千戶係公屋住戶,喺樣本之中搵到「租金與入息比例」Rent-to-IncomeRatio,再將呢個比例從大至小排列,中間嘅數值,就當係全體租戶嘅「租金與入息比例中位數」(MRIR)。雖然明知逐戶(五十幾萬戶)搵比例,辛苦非常,但訪問七千戶做樣本,中位數嘅準確性高唔高呢?城大劉國裕副教授話有疑問喎。
法官話MRIR按法例,不可高於10%,直接效果就係全部公屋租戶嘅租金都要調整,房委會損失慘重,亦都鼓勵所有人都申請大單位(因為五千元入息交租一成),用五百蚊住大單位,抵到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