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八駿
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亞洲區首席經濟分析員陶冬預期,為緩和人民幣升值壓力,中國政府很可能於明年推出一系列政策,包括實施「認可的本地機構投資者」(QDII)。陶先生認為,QDII的初衷是「北水南調」以刺激香港金融市場,如今則變成「保人民幣」──抗衡國際社會要求人民幣滙率升值壓力。美林證券香港及中國研究部主管何顯鴻預期,人民幣升值壓力愈來愈大,令QDII加速推行,可望在未來十二個月內落實。
這就提出來兩個問題:一是QDII為甚麼遲遲不能落實?二是QDII能否起到平息國際社會要求人民幣滙率升值的壓力?
國際社會為何要求人民幣滙率升值?因為中國對外貿易持續順差,被認為在頗大程度上是拜人民幣滙率偏低所賜。美國朝野因為美國對華貿易持續巨額逆差而不顧人民幣兌美元滙率自一九九四年一月一日以來一直穩中有升的事實,帶頭敦促中國政府調高人民幣兌美元滙率,遑論那些貨幣兌人民幣滙率的確一再下跌的國家加入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合唱。
然而,QDII是否可能產生人民幣兌美元及其他貨幣滙率上升的效果?答案取決於中國當局如何實施QDII──是僅僅允許中國境內機構和個人將他們所持有的美元或港元通過QDII機制流入香港?抑或還允許他們以人民幣兌換美元或港元再經QDII機制流入香港?倘若前者,則將是僅僅在一定程度上(視乎QDII的規模)影響中國內地外滙市場的外滙供應而不會影響外滙需求。倘若後者,則將會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中國內地外滙市場的外滙供應和需求。無論何種情形,都將使中國內地外滙市場上人民幣與外幣的供求關係對人民幣滙率造成下跌的壓力,差別僅在於後一種情形人民幣滙率下跌的壓力更大。所以,若以為QDII能夠平息國際社會要求人民幣滙率升值壓力,則可謂南轅而北轍。
中國政府之所以遲遲不批准QDII,不是因為QDII會影響人民幣滙率,而是因為QDII關乎人民幣在國際收支資本項目的可兌換。中國政府之所以對人民幣在國際收支資本項目可兌換持審慎態度,既是顧慮中國內地新興而欠成熟的金融市場難以承受全球一體化金融市場可能帶來的衝擊,也是顧慮中國內地金融機構缺乏在香港國際金融市場「游水」經驗,以致QDII可能成為國際金融巨鱷套取中國內地資金的渠道。香港金融市場需要新的資金,才是促使中國政府考慮盡快批准QDII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