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將於下月14日就應否加入歐元區舉行全民公決(referendum),根據上周一項訪問過2,000人的最新民意調查顯示,反對的佔43.9%、贊成的佔37.6%、未決定的則佔18.5%,負責調查的機構Ruab發現,反對與贊成的百分比正在收窄中,反映瑞典國民在愈接近投票之前愈傾向於加入歐元區這個大家庭,距離如此接近(僅相差6%),相信未到揭曉之時亦不知「嫁定唔嫁」。
北歐4國中最早加入歐元區的是芬蘭,自成為一分子(1999年加入)至今,每年都錄得約3%的經濟增長,表現比整體遠勝,在「一制通用」的寬鬆貨幣政策刺激下,每論投資成本或按揭利率都相應地下降,對經濟發展帶來一定程度的幫助。儘管芬蘭仍錄得接近9%的失業率,但這都是歸咎於歐洲大多數國家所犯的通病──結構改革緩慢所致,然卻因為經濟持續有出色表現,芬蘭政府正考慮明年推出減稅方案。福利社會的歐洲稅務負擔沉重,部份瑞典人是芬蘭這個鄰居經濟及人民生活都比自己優勝,又哪有不垂涎之理?
然而持反對理由的國民則多以德國為例作出反駁,德國經濟在同一屋簷的環境下仍陷入衰退,不無令瑞典人擔心加盟後,假若有朝一日需要振興經濟之時,財政政策因受「穩定及增長條約」束縛,貨幣政策又失去自主權,那麼豈不是會重蹈德國之覆轍?再看看意大利、荷蘭甚至法國,更覺得可免則免者!
雖然正反雙方各有理據,其實卻compareappletoorange,無論經濟規模、所揹之包袱、無形的責任,面對的改革需要,瑞典和德國都不能相提並論,瑞典人若能看得通透,又豈會甚至豈敢流浪於「母」體之外?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