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式批判鬧的笑話

文革式批判鬧的笑話

記得年前有線電視訪問台灣副總統呂秀蓮,引起軒然大波。中聯辦副主任王鳳超在公開場合抨擊電視台的做法,是為台獨宣傳。左派評論群起而攻,紛紛指摘有線「反覆播出呂秀蓮的訪問」,沒有對呂秀蓮提出尖銳質詢,並稱她為副總統,簡直是為台獨張目。左派的連番抨擊,反映他們對香港新聞運作的無知,罵錯了人,搞錯了對象,給台獨分子當作笑話來看。
時事評論員 吳志森

歷史時常有令人啼笑皆非的重複。英文《中國日報》的一篇署名文章,猛烈抨擊民主派立法會議員劉慧卿、涂謹申到台灣出席由台獨組織群策會主辦的「一國兩制下的香港」研討會,是「公然以立法會議員的身份為台獨張目」。文章又上綱上線,指劉、涂二人「在李登輝這個台獨前輩面前,變得溫順有加,如弟子般洗耳恭聽。」「一則報答台獨勢力對香港民主派對抗國安立法的支持,二則討教幾招台獨之伎,為將來搞港獨攢些本錢。」

完全丟下統戰手段
這類極左的大批判文章,雖然用英文寫出,仍不能蓋過其迂腐黨八股的霉味,看後使人有時光倒流,又回到十年浩劫文革時代的感覺。
李登輝是群策會的董事長,主要幹部都是李登輝的心腹和台獨學者,群策會毫不掩飾是個台獨組織。但把參與研討會的港人都打成台獨分子,與李登輝握過手的人都指為台獨張目,在座位上聽李登輝發言的人都說成是「李登輝的弟子」,本地左派又齊聲附和,這個給台獨分子看的笑話,比王鳳超的那個要大好多倍。

回歸前,為了爭取民心,一些抗拒回歸的反共文人,逢年過節,都會收到來自新華社的生果籃和問候卡,雖然這樣沒有徹底改變他們對回歸的立場,但起碼建立了對話的渠道。一些與台灣有接觸的學者和政客,也時常成為新華社的座上客,對台灣最新情況垂詢甚詳,一則是為統戰,二來是希望從不同角度掌握台灣形勢。統戰就是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把反對你的人爭取過來,從內部將敵人瓦解。回歸後,懂得甚麼是統戰,如何純熟地運用統戰手段的中聯辦幹部,已經成為瀕臨絕種生物。
一觸動到台獨、李登輝、陳水扁,就像輕敲膝蓋,左派一定會出現「反射作用」,跳將起來破口大罵,接着而來一連串大批判文章,跟着會有一位副主任級的官員公開譴責,步驟程序都幾乎一樣,不會有任何偏差,屢試不爽。

台獨分子借題發揮
台獨組織群策會邀請香港政學人士出席一國兩制研討會,可能真的有這樣或那樣的陰謀詭計,但他們也把中共「跳將起來的反射作用」準確無誤地計算在內,成為他們圈套的一部份。台獨分子會說:你看,香港給中共統治後,連學術交流的自由都沒有了,言論自由都受到剝奪,跟中國統一,把一國兩制應用於台灣,不就是一個世紀的天大笑話嗎?
更可笑的是,大陸有數以萬計的台商,當中不乏在大陸賺大錢,但或明或暗的支持陳水扁、李登輝搞台獨,中共對他們奈何不得,還不時要擺出笑臉,對他們熱情有加。對一個小小的香港疾言厲色,對台獨商人拍馬逢迎。台灣人還會相信在一個國兩制下統一,台灣的明天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