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浸會大學經濟學系助理教授 鄭毓盛
中國在沙士疫潮過後,經濟出現了強力反彈,最近更引發了是否過熱的爭論。經濟高速增長,本不是壞事。一般而言,擔憂經濟過熱,主要是害怕在需求擴張下出現資源約束,推動物價上升,造成通貨膨脹。以中國的情況來看,目前部份地區能源和少數原材料有緊張現象,但不算嚴重,相信通過各種挖潛措施仍可支持一段時間。
從宏觀數據看,中國的本地生產總值上半年達8.2%,但居民生活價格指數只上升了0.6%。而上半年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了2.9%,原材料、燃料和動力購進價上漲4.7%,都包含了美伊戰爭造成油價上升及國家限制鋼材進口等偶發因素。
不過,像過去一樣,中國目前最大的問題,不在於傳統意義上的總量經濟過熱,而在於結構上。上半年的經濟增長大部份源於投資的衝動,固定資產投資增長超過三成,房地產開發投資達到34%。投資的擴張又是銀行貸款大幅膨脹所支撐起來的,以致中國的廣義貨幣供應增加超過兩成。最值得檢視的問題,是這種增長形態是否可取、能否長期維持。
從實體經濟來看,中國進入了打造世界工廠的時期,加入世貿進一步鞏固外資投入中國的信心,投資增長走向景氣確有客觀條件。令人擔憂的是,由於各地領導剛剛換屆,幹部都爭取在任內有所建樹,競相在各個高增長的領域大量投資。無論是傳統產業或高新產業,以至房地產和各種名目的開發區都遍地開花,重複建設。可以說,由於投資和融資體制並未理順,而地方幹部的考核方法過於偏垂經濟建設,這次投資熱潮滲入了很多不合理的成份。
投資項目能夠從計劃進入實施階段,有賴資金的供給。可惜,正在改革中的中國金融制度卻未能制約不合理項目的實施,反而扮演了推波助瀾的角色,為未來的發展和改革的困難種下禍因。
眾所周知,中國的銀行系統存在數額龐大的不良貸款,現在加入了世貿,金融市場的開放進入了倒數階段。中國過去幾年已力求逐步下降不良貸款佔總貸款的比例,今年更試圖更強硬地迫令國有銀行加快這方面的步伐。弔詭的是,中國這種試圖,在監管不嚴的情況下,反而使貸款質量惡化。銀行系統一反過去借貸的常態,努力擴大貸款,理由是不良貸款比例的分子不能壓下來,要完成任務便只能造大分母,也就是加大總貸款額。
短期而言,不良貸款的比例出現下降,看似成功,但那些不嚴格審批的貸款到了還款之日,又會變成新的不良貸款,使銀行系統將來的改革更舉步為艱,改革成本轉化的財政負擔更重。過度投資和相連的貸款增長過快的問題,愈早下藥愈好,否則又會重蹈九十年代初的覆轍,最後要推出藥力較猛的宏觀調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