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行重行行」,原來救香港就是要「行」。先有大遊行讓市民紓解怨氣,又為政府去蕪存菁;但真正的救星原來是「自由行」。這批成功申請自由行的國內人士,竟然個個是大富翁,一擲二百萬買樓而面不改容,更用現金交收,毋須按揭。對於買樓蝕了二百萬的港人來說,莫不牙癢癢的。
究竟如何把二百萬現金運來香港,永遠會是個謎,秘密渠道就等如玩魔術一樣,拆穿了就會失靈。人民幣在香港流通的程度與日俱增,幾乎大部份零售商店皆對人民幣表示無任歡迎,兌換率還要是1兌1,方便計數。根據「劣幣驅逐良幣」理論,相信不久將來,香港人普遍會使用人民幣,屆時甚麼保留儲備捍衞聯滙等,統統不成問題,香港經濟的死結迎刃而解。故此,善待自由行人士,對自己亦有着數。
貨幣是經濟的命脈,這點毋庸置疑。阿根廷貨幣發行局制度在02年失效之後,不但阿根廷披索下跌,連經濟亦面臨崩潰;反之,美元因為是國際貨幣,雖然美國有67000多億美元的國債,還可以不停印銀紙兼靠借錢,保持經濟繁榮。日本人比中國人還要喜歡儲錢,弄致所有貨幣政策有如泥牛入海,零利率實施多年,經濟亦無起色,此之謂LiquidityTrap是也。
現行社會是實施貨幣制度,即所有物件交換是以貨幣進行交易,並非遠古時代的以物易物。如此類推,記帳方法亦會以貨幣為單位,方便計算。可以想像古代沒有貨幣制度下,先人要在石壁上記錄有多少隻羊及有多少匹馬,只有數量可言。
現代社會以貨幣為單位作為記帳之用,所有資產都要賦予金錢價值,以便入帳。會計帳目上的資產價值,是所謂「公平價值」。注意,是公平價值而非市價,即使市價是芸芸眾多定義的其中之一。每年估值一次的投資物業價值,要求的是公平價值,但並非一定是可以在市場上出售的價錢。固定資產在帳面上是經折舊後的帳面淨值,毫無帳面值的固定資產,並不等如在市場上無人問津。
故此,整份資產負債表上,投資者最可以放心肯定其價值為多少的資產,只有現金及現金等值物。一百萬的現金永遠值一百萬,這邏輯在以貨幣為單位的帳目上永遠正確,毫無破綻。至於其他資產,投資者要有心理準備,它們帳面上的價值只不過是作為記帳用途,一日未轉化為現金貨幣,一日都不可以作準。
這說法並非危言聳聽,亦不是譁眾取寵,只不過是將傳統智慧再演繹一次。投資者一定明白,所有手上的投資,一日未沽貨離場計數,永遠都只是紙上富貴,作不得準。投資者只要想像公司的帳目只不過是跟閣下的投資組合一樣,所有未折現的資產,同樣只是紙上富貴。這概念有助理解公司的盈利可以如何變化。
例子?去年和黃為旗下Vodefone及德國電訊投資撥備31億元,因撥備在儲備中入帳,對盈利毫無影響。至今年善價而沽,反而截至六月底的半年業績出現14億元的利潤,照道理應該是計入之前所佔的撥備後淨賺此數,可見管理層眼光何等銳利,在兇險的電訊市場亦可以全身而退。
資產價值的上上落落而對盈利可有可無的影響,正是令一眾投資者目眩的地方,這亦是管理層高低手之別。這正好解釋為何大部份上市公司第一把手都是會計師出身。
要理解資產價值的變化如何令盈利有上有落,需要時間浸淫,但現在自由人帶備大量現金狂轟香港,已經炒起整個股市。「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投資者現在最重要還是捕捉市場脈搏。
(曾在此欄刊登之文章可於
龔耀輝
均富會計師行高級經理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