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業績公布、炒除淨,是傳統的市場智慧。
炒業績的理由,是預計公司公布的業績應該理想,而且習慣上公司派息會同時宣布,那麼將有一批投資者會購入有關股份,推高股價。因此在公司宣布業績之前買入相關股份,然後在業績公布之後出售,便可坐一程順風車。唯一所承擔的風險是公司所宣布的業績未必符合預期,令預算大失。所以並非所有公司都可以炒業績,一些有實際收益、經得起考驗的藍籌公司,才有炒業績的價值。
至於炒除淨,是指在除淨日時,公司所派發的股息、紅利、紅股等價值,會在股價中扣除,造成股價好像突然便宜起來的印象,於是市場的反應有可能會追捧該股份,直至股價回到「合理」價格為止。同樣地,只有一些大藍籌股才有炒除淨的價值。
問題是大藍籌的股價波幅通常不大,所以要通過炒業績、炒除淨來賺快錢,所需成本亦會較高。於是有些人會問,利用認股證的槓桿作用,可不可以加大賺錢的回報率?筆者的友人就在滙豐公布業績之前購入了不少滙豐認購證,希望能借助認股證的槓桿作用,配合業績因素獲利。可是事與願違,他最終仍難免止蝕離場。
投資失利的原因,可能是炒賣的業績未必符合預期,其次是認股證的升幅不會與正股同步,因為正股價格上升,認股證的價格可以不升反跌。當中最重要因素還是市場對滙豐價格的預期。如果市場真的有很多人看好滙豐業績的話,那麼在業績公布之前,滙豐認股證已被炒起,變成溢價過高。在業績宣布之後,投資者爭相獲利套現,以致認股證價格回落,溢價跌至較正常的水平,造成正股價升、認股證價跌的現象。因此想炒業績時,利用認股證未必有「着數」。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