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了上周,滙市的形勢漸見清晰。美元和日圓均受惠於經濟改善,而一蹶不振的歐元區經濟卻為歐元造成負累,相信短期內歐元弱而美元日圓強的走勢將會持續一段日子。
歐元區12個成員國中,已有5國的經濟陷入衰退,所佔比重差不多接近一半。若各國經濟未能在短期內得到改善,則剛剛公布了次季經濟亦錄得0.3%負增長的法國亦會隨時加入衰退行列。由於德法意三國已佔去整個歐元區超過八成的產值,若同時陷入衰退,則歐元又憑甚麼可以翻身?
其實,歐元區經濟陷於進退維谷的局面,並不令人感到奇怪,因為經濟融合過程中根本先天不足。不少有識之士對歐元區此一概念早已提出質疑,更有人指出問題若遲遲找不到解決方法,歐元區解體只是時間問題。
問題究竟出在哪裏?很簡單,歐元區各國無論在風土人情、文化資源和社會制度等皆有所不同,走在一起,只是基於追求本身的利益。若發現事實與理想不符時,大家又會否勉強維持此段令自己不愉快的關係?
當年的馬城條約規定了財赤所能佔的GDP上限,令一些經濟疲弱的成員國無法透過財政政策、大灑金錢來刺激經濟,而貨幣政策又在歐洲央行成立之時已拱手讓出,其束手縛腳的尷尬情況,與香港的現狀有點相似。
過去數年,已有不少國家抱怨歐洲央行取態過於保守,往往未能及時減息,幫助他們走出經濟困境。但要是細心一想,便知道各國經濟循環的周期有別,用同一套貨幣政策,根本很難令所有人感到滿意,順得哥情失嫂意是難免的了。歐洲央行取態保守,自然有其苦衷,總不成減息來幫助經濟疲弱成員國的同時,卻任由其他經濟本已過熱的國家火上加油。故此,非必要時盡可能不更改息率,似是無辦法中的最佳辦法。
個人認為,採用保守的貨幣政策並非現任行長的性格問題,即使法國央行行長特里謝在年底接任此個燙手山芋,亦很難會有截然不同的大改變,大家切不可有太大的期望。
回說歐元區經濟最近的不濟表現,雖可諉過於環球經濟的大氣候,但亦很大程度是與歐元今年以來的強勢有關。正如德國在解釋為何經濟會在兩年內兩陷衰退時亦坦言,歐元過強導致出口大幅下降,正是問題癥結所在。我相信歐元區各國不會介意歐元進一步調整,以糾正今次由1算美元以下狂升至1.2美元所造成的超買現像。說實話,以歐元區的經濟,亦不易支持歐元長期居高不下。
由於我相信歐元若不作出較大幅度的調整,歐元區經濟難望有太大的改善,故我不排除歐元在今年年底前有回探1算美元大關口的可能性。若歐元能重上1.1美元上,各位投資者大可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而作出決定入市沽空的水平。
趙善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