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內基國際關係基金會資深研究員 裴敏欣
經過中國政府的竭力斡旋,由六國參加的旨在解決北韓核危機的會談將於月底在北京舉行。顯然,從外交僵局到多邊會談是朝鮮半島緊張局勢緩和的一個重要標誌。但是,從目前的迹象看來,這次會談是否能從根本上扭轉近一年來不斷升級、惡化的北韓核危機仍是一個疑問。
從表面上看,這次會談能在北京舉行似乎顯示了美國政府的強硬路線的勝利。在去年十月北韓核危機爆發後,布殊總統一直強調美國不會和北韓進行雙邊對話,更不會屈服於平壤的核訛詐而給予北韓任何經濟援助。在今年四月中美北韓三方會談失敗後,美國一再堅持不再和北韓進行類似對話。布殊總統的底線是任何對話必須有日本和南韓參加。由於這原因,中國政府不得不投入大量外交資本,派特使前往平壤和華盛頓進行調解,最終說服金正日政權放棄其要求和美國進行雙邊會談的立場,從而使中美俄日及南北韓的六邊會談得以在北京舉行。
從實質上看,布殊政府亦採取了相對靈活的政策,接受了由中國提出的外交妥協,這從三方面可以看出。一是雖然這次會談採取了多邊形式,但據說美方接受了中國的提議,在會談過程中將利用「休息」時間和北韓代表進行「非正式的雙邊接觸」。二是儘管美方反對北韓提出的所謂簽定「互不侵犯條約」的要求,美國政府並不排除以某種形式向北韓提供「安全保證」。三是美國國務卿鮑威爾已表示如果北韓徹底拆除其核設施及永久終止核武器計劃,美國將考慮提供經濟援助。
這次北京會談是否能產生實質性進展或戲劇性突破?根據會談前透露出的信息判斷,北京會談不可能導致戲劇性的突破,但可能會有某些有限的實質性進展。
觀察家認為這次會談不會有重大突破的第一個原因是各方主要談判代表的級別並不高。美國將派助理國務卿凱利,南朝鮮和日本將派司長級官員帶隊。中國和俄國尚未宣布由誰出面。最關鍵的是北韓主談判代表的身份。在四月北京三邊會談時,平壤僅派了一個副局級的代表出席。如果這次平壤故技重演,再讓一個低級官員出面,這將顯然表明北韓沒有誠意,會談的成功機會將十分渺茫。可是,由於中國的壓力,估計金正日不敢再不給北京面子,可能派一個級別相當的官員出席。
另一個原因是美國和北韓之間的分歧距離實在太大,而且在會談開始前雙方都宣稱他們不會在根本問題上作讓步。北韓要求和美簽「互不侵犯條約」,但美國一再斷然拒絕。美國堅持北韓必須徹底拆除核設施,平壤則對此沒有回應。當然,這種宣稱往往是外交談判的前奏曲,旨在做騷,嚇唬對方,實際上不一定代表真正底線。但是由於金正日是一個不可預測的人物,因此很難斷定他究竟想從這次會談中得到甚麼好處。
儘管美國和北韓之間的立場一時很難化解,北京會談仍有可能緩和北韓核危機。這主要是因為北韓的鄰國,尤其是中國和南韓,都擔心這場核危機可能會失控,甚至導致災難性的後果。中國和南韓將竭力打破僵局,通過各種方式縮小雙方的分歧。比如,中國據說將聯合俄羅斯促使美國向北韓提供一份書面的「安全保證」,並由中俄兩國擔保。南韓則在向北韓提供經濟援助方面會有所表示。日本出於自己的利益亦會願意為消除北韓核威脅而「埋單」。這樣,北韓的兩個主要利益:安全和經濟,將都被顧及。對美國來說,這種結局可以接受,因為華盛頓實際上並沒有實際損失。
根據這一樂觀思路,北京會談的最佳結果是產生所謂的「路線圖」。這一路線圖將包括參加的六國的具體承諾和時間表。當然,六國不可能在三天的會談中完全同意這一路線圖的內容。他們最多只能就原則性問題達成初步共識,然後再回各自的首都和級別更高的決策者協商。
如果北京會談獲得這一成果,那和平解決北韓核危機就有新希望。很有可能,路線圖的第一步是要北韓允許國際核武檢查人員進入北韓的核設施,而美方則從南韓撤回最近派過去的隱形轟炸機。這種良性互動將最終導致危機的和平化解。
但是,如果美國和北韓都漫天要價,毫無誠意,那會談肯定失敗。當然,這一結果對誰都沒好處。北韓將更為孤立,而美國將面臨一個十分困難的戰略選擇:到底用甚麼手段來對付一個企圖擁有核武器的邪惡政權。恐怕另一個輸家將是北京。為了這次的會談,中國政府出了不少力。如果「談崩了」,北京不僅前功盡棄,而且很可能喪失主導今後朝鮮半島局勢發展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