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愛徐誠斌學院通識教育部講師 麥鴻輝
新進歌手穿上納粹軍服出寫真集;成衣店大賣納粹徽號T恤,年輕人趨之若鶩;酒吧以納粹裝飾以廣招徠。這種事情在香港,平常得像呼吸一樣。直至有猶太人團體、德國駐港領事館提出抗議,才引起報章的報道和關注。
香港號稱先進城市、資訊發達。我們的年輕一代,應聽說過納粹黨屠殺千萬猶太人的歷史吧;所以納粹符號氾濫的原因,不在於港人的無知,相反正是大家都熟悉納粹德國的「光榮」歷史,才喜歡消費代表它的各式符號。為何猶太人悲慘的遭遇、戰爭的惡行,港人都充耳不聞,都不能使港人與納粹劃清界線?唯一的解釋,只能是我們對黑白、對錯、公義毫不在乎,缺乏最基本的道德觀念和道德義憤。這種罔顧是非,不問對錯、漠視公義的態度,深植於香港文化之中,荼毒每一代香港人。
這樣的文化,正好培養出各種稀奇古怪,卻又見怪不怪的現象。民望極差的高官辭職,居然厚顏地說我會再回來,特首及一眾高官還親身歡送。代表某商會的議員公然向群眾揮動侮辱手勢,該商會又毫無表示。五十萬人的示威,民選議員也可指遊行人士受誤導。趁經濟不景以零工資聘請員工的公司,振振有辭地說為年輕人提供在職培訓的機會。行事的人無非是窺準港人罔顧是非的特點,以致到了肆無忌憚的境地。
筆者並非認為香港社會完全沒有道德觀念和義憤。七一大遊行,以及《東周刊》事件,都顯示港人道德力量的爆發。然而港人的道德動力,遠未足夠把香港提升至更合理更完善的社會。加強正規教育的德育培訓,或許有幫助。然而,教育人的必先受到教育。若不與社會氣氛相配合,學校的教育便只能流於虛偽與說教。或許文化上的突破,只能透過大規模社會運動而達致,這樣的一種社會運動,還待有識之士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