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一年前,戰無不勝的美國隊於七二年的慕尼黑奧運男籃決賽上,戲劇性地以一分之差敗在蘇聯手下,不服輸的美國大兵至今仍拒拿銀牌。
八八年,由「海軍上將」大衞羅賓遜領軍的美國隊,在漢城奧運男籃準決賽上爆冷被立陶宛挫敗,最後僅得一面銅牌。去年,自以為打遍天下無敵手的夢幻五隊,竟當着鄉親父老面前一敗塗地!
今年的夢幻六隊粒粒皆星,理應不會在雅典奧運上重蹈覆轍,但君不見二千年的夢幻四隊不是同樣人強馬壯、球星齊集嗎?但在準決賽上,卻僅能以兩分險勝連一個球員的名字我們也無法說出的立陶宛,說明了「星」多不保證穩操勝券,整體默契和發揮才是關鍵,這就是所謂化學作用。缺乏了它,群星雲集亦無法擦出火花,噩夢定將重現。
長遠之計,美國籃球真正需要的,非乞求更多NBA巨星組成夢七、夢八……,而是建立一支合作無間、知己知彼的不殆之師。筆者愚見,何不仿照麥當勞盃模式,以NBA總冠軍或東、西岸的盟主出戰奧運;這總較臨時拉夫,盼巨星們賞面入隊好得多。若嫌星味不足,不妨借一兩位猛將加盟,既可增加實力和星味,又不會影響teamchemistry。
文:深籃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