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以新思維克服經濟惡浪 - 盧峯

蘋論:以新思維克服經濟惡浪 - 盧峯

由於今年歐洲天氣反常的炎熱,令大量企業及家庭在電力方面的開支大增,甚至影響他們的收支以至盈利。於是有不少企業開始考慮購買天氣期貨期權合約之類的金融衍生工具,希望可以透過購入這樣的合約減低反常天氣所帶來的額外成本及風險。其實天氣期權合約並不是甚麼新的事物,已倒下的美國Enron集團就曾經是這類合約的重要交易商。
然而天氣波動只是個人面對的眾多風險之一,並且絕不是最大的風險。對個人來說,收入不穩定、房價波動以及退休沒有保障只怕都比天氣變化的威脅更大,更需要有恰當的金融工具來控制及對沖風險;只可惜目前本港還沒有這樣的金融產品或保險產品出現,以至個人在金融及經濟波動愈來愈嚴重的今天要面對比以前更大的風險、更憂心忡忡的處境。

民生保險保障收入
美國耶魯大學著名經濟學者RobertJ.Shiller正正是看到了這樣的危機,不久前他出版了一本名為"TheNewFinancialOrder──Riskinthe21stCentury"的書,指出在電腦普及、資訊發達的今天,金融機構已大有條件開發一些新的期貨合約或保險產品,讓個人可以購買,以協助他們減低收入下降或房價急跌的風險。
在保障個人收入方面,Shiller建議保險公司提供一種名為"livelihoodinsurance"的產品讓個人投保,一旦他所屬行業的收入下降時,便可以得到賠償,令他可以維持較穩定的收入。例如一位電腦程式設計師可以向保險公司購買五年期或十年期的livelihoodinsurance,若果電腦程式設計師的薪水在期間因科網泡沫爆破或其他原因而大幅下降時,他便可以透過保險得回失去的收入。對他來說,雖然每年要交一定的保費,他卻可以大大減低要面對的經濟風險,這不是很划得來嗎?

制訂收入指數不難
當然,要成功推出這類保障收入的保險,首先要為不同行業制訂收入指數(incomeindex),以作為賠償,及訂定保費的參考,而制訂這些指數並非一朝一夕的事。但是其實目前不同國家及地區包括香港的統計機構已有大量不同行業收入的資料,只要好好利用再加上電腦的強大運算能力,制訂合理的收入指數並不是特別困難的事。
Shiller教授的建議無疑還有一些實際問題有待解決,但透過期貨產品式保險產品以控制風險、以對沖風險的確有助減低一般人面對的經濟風險,並增加他們的安全感。既然連天氣這樣變幻莫測的情況都有金融工具控制風險;房價上落、薪水升降這些較有迹可尋的風險當然也該有適當的金融產品協助個人減低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