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農曆新年效應,近年都不明顯?股市為何不在農曆年過後例升?昨天提及筆者的一位朋友,在剛過去的農曆新年前買入紅籌國企股,因為市場智慧告訴他,在農曆新年之後,多數有資金來港,炒起紅籌國企股。這種年年出現的股市規律,便是農曆新年效應。可是今年的農曆新年效應,並沒有出現,結果這位朋友在股市輸了不少金錢。
投資虧損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他購入的紅籌國企,與大市不同步,所以未能享受股市升幅。不過投資失敗的主要原因,除了股市年初處於調整階段之外,一種效應如果太出名,結果利用效應獲利的能力便會慢慢消失。
效應失效,其原因很簡單,就是太多投資者知道及相信這效應。如果農曆新年的效應是新年過後,紅籌國企例升,那麼最佳的部署會是怎樣?就是在新年之前,例如三幾天前買入股份,然後在新年復市之後沽出。其實股市投資如下棋,先要想多幾步棋,早着先鞭,勝算更佳。如果知道有不少投資者會在新年前幾天才買入股票,那麼最佳的沽售時間,可能就是這幾天。因此,要賺取額外利潤,便要比農曆新年前幾天入市的投資者更早入市。
結果是,效應出現的時間愈來愈早,可能在農曆新年之前,效應可能已出現。相反,在農曆新年之後,投資者卻沽貨獲利,壓低股市的升幅,因此農曆新年效應變得不存在。
同樣地,在世界各地的一月效應,近年都不明顯,原因之一就是效應「見光死」,當一個效應愈多人知,結果是投資者會盡量利用效應套利,最後導致效應不存在,市場變得愈來愈有效率。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