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智慧:市場有效率難獲利

理財智慧:市場有效率難獲利

有一次與一位已退休的朋友閒談,他說早陣子買賣認股證,虧蝕了不少金錢。在農曆新年之前,他本打算買入一些紅籌國企,認為新年之時,必會炒一段時間紅籌國企股,結果買入紅籌國企之後,股價不升反跌,輸了不少金錢。之後他又在滙豐(005)宣布業績之前一兩天,買入滙豐認購證,博炒滙豐的業績。結果滙豐公布業績後,股價輕微上升,但是那些滙豐認購證價格卻下跌,結果他又輸了不少金錢。
他問筆者,究竟發生了甚麼事?為何這種市場智慧炒農曆新年、炒業績的策略會出現問題?
如果從傳統的投資學角度來看,市場是有效率的,這種炒業績、炒時間規律方法是不能夠獲取利潤的。這種市場有效率的看法,是由「市場效率假設」所支持,但另外一個分支,是利用股市的交易數據,去找出市場的規律及不效率的一面,亦有不少學術研究都是研究股市實證方面,其中有不少報告,是認為市場有時會違反效率假設,這些違反效率的情況,是有規律的、有季節性的。於是只要這些特別情況出現(財務學上叫作Anamolies),投資者便可獲得額外利潤。

一月效應有理據
最知名的季節性效應,算是一月效應。從美國股市的數據所得,每逢1月之時,股市例升,研究的結果認為,1月股市之所以例升,是因為在12月之時放長假,大多數的基金經理已經沽了貨離場,安心去放假,在1月放假回來之後,重新部署大市,結果帶動升市,其他原因還包括稅務考慮、年尾花紅等因素。
實證顯示,在亞洲區內,出現上述的情況,還包括農曆新年,因為在農曆新年期間,會有一段長假,公司花紅有不少會在農曆新年之前發放,所以長假後,資金重投入市,導致股市上升。為何筆者的朋友按照這種規律投資而會輸錢?明天再續。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