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會後迴響

李怡專欄:會後迴響

李登輝的群策會主辦「『一國兩制』下的香港」研討會,目的是很明顯的,就是要以香港「一國兩制」實踐的失敗,來證明「一國兩制」行不通,從而否定「一個中國」的原則,並為明年總統大選製造「一邊一國對一個中國」的議題。他們所邀請的香港議員、學者,也以對中共、對特區政府持批判態度的人士為主,以為這樣可以助長他們「一國兩制」已破產的氣勢。
倘若廿三條立法,如期在七月九日以霸王硬上弓的方式通過,那麼所有應邀參加的議員、學者,對「一國兩制」也就辯護無從,而筆者也不會答應參加第二天的圓桌會議了。
第一天會議的情形如何,筆者不清楚,台灣報紙大都報道李登輝、陳水扁對「一國兩制」的否定言論,而李登輝在講話中特別提到,台灣要慎防過去的保守勢力捲土重來。扁李要藉這次會議來打擊國民黨與親民黨在大選中的可能優勢,意向甚明。然而,第二天自筆者發言後,即陸續有不同的聲音,反駁「唱衰」香港的言論,以致李登輝在致閉幕詞時,不但否定「一國兩制」的語氣顯得鬆軟,而且還肯定七一遊行給香港帶來曙光,說看到香港在走向民主。

第二天(星期一)台灣的報紙,已見不到否定香港「一國兩制」的報道,反而許多報紙強調了香港的與會者促台灣不要「唱衰香港的一國兩制」。劉慧卿、涂謹申在會上肯定香港的法治,肯定香港民眾大多接受「一國兩制」的言論,也受到廣泛報道。不少報紙發表評論,表示台灣應對香港的處境同情並理解,《中國時報》在前天發表社論,題目是《議論香港問題應從掌握港人觀點開始》,文章說,台灣應「重視港人的意願與利益,由香港的觀點出發,才能真正的認識香港。這要比一時唱衰要有效多了。」
筆者在圓桌會議上的短短發言,也被不少報紙引述,而星期一筆者也應一些電子媒體邀請,進一步對筆者的意見伸述。筆者表示,我們其實並不要求台灣對香港的問題,從香港的觀點出發,我們只希望台灣不要從台灣的意願出發來看香港問題。當董政權堅持如期立法時,為甚麼英美等國紛紛發表聲明,通過國會決議案表示反對,而台灣反而一聲不響?為甚麼五十萬人上街,西方輿論大都認為這是「一國兩制」「成功維護港人自由」的表現,認為香港應推動落實《基本法》最終的民主目標:普選行政長官和全面普選立法會,這時台灣反而認為「一國兩制」已經破產了、幻滅了呢?歸根究柢,是以台灣的角度、台灣的意願,特別是以動員民眾為主的民粹主義出發來看香港。
與筆者一起參加電子媒體討論的,有親民進黨的知識分子。他認為這次香港議員、學者參加這個研討會,給獨派是很好的教訓,他相信民進黨會修正對香港問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