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學堂:ADR成交量有啟示作用

投資學堂:ADR成交量有啟示作用

上回講到畢菲特將部份中石油(857)ADR轉為普通股,其中一個最簡單直接的原因,是該ADR在美國股市的日常交投量不及在本港市場般大,一旦欲大手沽貨套現便不太容易了。至於畢菲特將部份中石油ADR轉為普通股的另一原因,便是長期持有ADR是有費用的。
上回講到當投資銀行將這些非美國上市公司之股份,存放入一間美國的託管銀行(CustodianBank)託管,該託管銀行便會發出該公司股票之託管收據(DepositaryReceipts),而這收據便是ADR了。相信各位亦知道在商業社會是沒有(很少有)免費午餐,託管銀行不會免費代為看管着ADR,故它們會從投資者身上收取服務費。例如從公司派發的股息中,扣除部份費用。由於一般ADR的投資者通常持股量不太高,故沒有留意到此點,但畢菲特持有中石油流通H股13.35%,是繼中石油的母公司中國石油集團及英國石油後的第三大股東,以他在理財方面如此精明,當然不會忽略這一點。
另一方面,從畢菲特先吸納中石油在美國的ADR,隨後才再在港股吸納中石油的普通股,其實不少美國機構投資者亦有類似的行徑,只是他們涉及的股數未至需要公布的水平,市場便不易察覺到。由於ADR是在美國的股票市場掛牌買賣,當然亦是在美國股市日常交易時段運作,不少機構投資者會因方便關係,當他們察覺哪些國企股值得投資,通常也會先在美國股市吸納一些,待吸納至一定數量才再來港掃貨。

美基金買國企先從ADR入手
此外,早前本欄亦曾談到,一些美國公司的投資經理,及個別基金經理,他們在投資上也有一定限制,就是部份(並非所有)投資經理是規定只容許投資以美元為單位的股份,他們如欲投資國企股,惟有吸納那些在美國以ADR形式上市的國企股了。
從上述兩個不同原因可見,當部份美國機構投資者欲吸納某些紅籌國企股時,很大機會他們先向在美國上市的ADR入手,才輪到該ADR在港上市的普通股,故國企股在美國的ADR,它們的走勢(尤其是成交量),有些情況下可預先反映美資是否入市吸納,投資者不宜忽略此重要線索。
另外,在美國的ADR分為3個Level,較多非美國的公司採用SponsoredLevelI的ADR,因其要求較低,但只可在美國的OTC(over-the-counter)買賣,SponsoredLevelII的ADR可以在美國主要股票市場上市,但不能集資,至於SponsoredLevelIII的ADR,它可以在美國主要股票市場上市及集資。
譚紹興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