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好幾位讀者,勸告筆者改以寫作及授課教人投資為生,十分明顯又是外行人嘗試指導內行人。香港投資者教育的市場,其實是相當細,筆者出過一本著作,出版界朋友告之已屬「暢銷書」,才知道原來投資界「暢銷書」的準則,是遠比其他類型的書籍為低,早前的書展中,出版社更以低至一五折的價錢,將筆者這本「暢銷」著作清倉,估計這批貨尾的版稅,應該已是凍過水。
至於授課,現時市好,情況應該不會太差,但筆者當年曾經試過不足10人報讀課程的經驗,對自己的號召力實在大有疑問,也從此打消了以此為業的寄望。香港的小投資者,還是未明白尊重知識產權的道理,亦不明白免費的資訊,隨時會是更加貴的玄機。
不是外國的月亮特別圓,不過人家投資書籍的市場夠大,的確有更多高手願意著書傳授普羅大眾一招半式。不少名字大家都耳熟能詳,筆者個人意見,認為WilliamO'Neil對投資初哥而言,是甚佳的參考對象,因為他是將一套買賣系統介紹給讀者,絕不是一些虛無飄渺的招式,系統不難應用,而且亦頗有道理。
不過筆者絕不會死背招數,活學活用才是正途。O'Neil頗重視機構投資者的參與,如果在此時此刻,對未有名牌基金染指的中小企,他肯定會大打折扣。
這點筆者並不贊同,名牌基金是值得尊敬,不買某隻股份的理由也值得思索,尤其今時今日基金覆蓋的二三線股數目已相當多。但筆者的理念是信自己,而且太多不明所以的案例後,橫豎看不透理由,倒不如還原以自己的看法為準。何況筆者的工作本質,應該是要比人快尋出寶藏,而不是抄人功課追寶尾,所以沒有理由因為缺乏了名牌基金的參與,就對某隻股份卻步,這類股份反而才有機會被點石成金。
朋友告知,今年細價股基金普遍升三四成,所以大家正在尋找新的表現基準,名牌基金價格理所當然成為指標。可是假若我們又以追MSCL或恒指的心態,去追名牌基金的成份股,既放下了自己的尊嚴及專業,也不如索性買入對方的基金單位就算了。
黃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