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之見:投資必須親力親為

英之見:投資必須親力親為

不少讀者有一個錯覺,以為筆者的職銜是資產管理,對其他基金公司的產品便很熟悉。筆者深明自己強弱項,作為銷售渠道,是完全沒有可能與銀行競爭,因此索性集中資源拓展本身的產品。要查詢其他基金的優劣,對象應是閣下的財務顧問。
市面基金少說也有幾百種,要突圍而出,名字十分重要,筆者也正為這個問題煩惱。一個有氣勢的名字,未必是一個好名字,望名生義才最重要,早前便有讀者要求筆者分析某間銀行推出的保本股滙升跌雙收基金。
名字極之有氣勢,但升跌雙收,令投資者不易理解究竟下了甚麼注,到底要為好友打氣?還是為淡友加油?筆者原本從字面看也摸不着頭腦,以為是一般對沖基金的模式,即是基金表現將完全視乎管理人的功力。但其後經過銀行,看到一張「幅大利大」的廣告去推銷這隻基金,心裏便即時明白,該是以債券加期權長倉套餐形式運作的基金,一般小投資者對衍生工具並不熟悉,零售債券市場又未發展,令這類保本基金大有可為。

免費資訊寵壞投資者
其實選擇的基準十分簡單,先了解一隻基金升跌的機制,然後再以自己的分析,去估計這一隻基金會否上升。舉例說,「幅大利大」,如果閣下認為市場波幅會大,便有考慮價值,反之是一潭死水的話,則自然應是不屑一顧。
香港小投資者是被免費資訊寵壞了懶惰的一群,只想知答案而不肯做功課,或者這正是大部份投資者長期作戰後只是傷痕纍纍的主因。投資是一件關係個人福祉的大事,研究產品及公司理應親力親為,自己亦至少應對市場大勢有個看法,不可盲目聽從別人的意見。買份報紙不外6元,打電話傳送電郵更是免費,以為能夠如此低廉成本便發達,未免是過份天真。
很感激不少讀者的厚愛,但實在沒有時間為讀者免費服務去查探其他金融產品,始終是要優先為公司及客戶服務,否則何以有職業道德。心態是時候要改變,花些精力及時間,親身為自己資金找出路,這些心血是不會白花的。
黃國英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