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兩電聯網確保供電量

加強兩電聯網確保供電量

美加東岸發生大停電,帶來巨大經濟損失。港燈馬上表示對事件十分關注,要檢討兩電的聯網。港燈若真正關心香港的供電可靠性,便應支持盡快加強兩電聯網,不要只顧自己的利益,擔心聯網影響公司將來的發展。

香港理工大學商業學系副教授 林本利

事實上,兩電早於一九八一年已經進行聯網。當時港燈的最高用電需求是八百多兆瓦;而透過聯網,可以緊急時從中電輸入四百多兆瓦的電力。換言之,中電可以支援港島區過半的用電需求。
八五年李嘉誠收購港燈,之後便向政府申請,清拆投產只有十多年的鴨脷洲電廠,將發電機組搬遷至南丫島電廠。港燈與和黃合作,將電廠改建成海怡半島,為集團帶來數百億元的收益。

港燈機組過份集中
將電廠提早關閉搬遷,費用不知由誰負擔。但將所有機組集中在南丫島電廠,顯然未能分散風險。萬一電廠或電網發生嚴重事故,便不能倚靠港燈其他電廠支援,只能向中電求助。七十年代鴨脷洲電廠便曾經發生大火,影響港島區的電力供應。
至於中電,與鴨脷洲同期的青衣島電廠,一直使用至九六年才拆卸。現時中電在香港有三間電廠,分別位於踏石角、龍鼓灘和竹篙灣,另外從內地的大亞灣和從化,輸入核電和水電。即使其中一間電廠出現嚴重故障,透過本地和內地的電廠互相支援,也不會出現缺電問題。
中電和廣東省早於七九年已聯網。八十年代中,中央決定興建大亞灣核電廠後,中電和內地的聯網系統便大幅度加強,增加至五千兆瓦,相等於大亞灣輸港電量的四倍。倘若內地電網出現事故,中電可以即時切斷兩地的聯網,單靠本地的發電設施,已足夠應付需求有餘。

因此,中電由於電廠分散,加上有港燈和內地電廠支援,個別電網或電廠出現事故,導致大規模停電的機會很低。相反,港燈的發電機組完全集中在南丫島電廠,正在興建的新電廠亦是在南丫島填海擴建。若電廠出現重大事故,惟有依賴中電的聯網系統。
但過去十多年,兩電的聯網系統並沒有「與時並進」。現時港燈最高用電需求已邁向三千兆瓦,但兩電的聯網只能輸送六百多兆瓦電力,不及港燈夏季時四分一的用電需求。最近及過去政府公布的顧問報告,便建議將兩電的聯網加大兩倍,藉此提高港島區的供電可靠性和穩定性。

確保供電穩定可靠
其實大幅度加強聯網的建議,最初是由港燈提出的。九七年中電出現超額後備電量,建議可以在毋須加強聯網的情況下賣電給港燈。港燈擔心向中電買電,妨礙公司興建新電廠計劃,故此找來專家,要求大幅度加強兩電聯網,避免港燈的電網受到其他電網的「震盪」,被骨牌效應拖累。誰不知政府顧問認為,即使根據港燈意見要大幅度加強聯網,長遠而言用戶仍有得益。港燈於是找其他藉口反對加強聯網,現在更反過來說聯網會影響供電穩定性。

現時兩間電力公司,各自擁有四成備用電量,遠高於北美兩成的標準。加上在利潤「保證」計劃下,兩電的輸電和配電設施都有足夠投資,定期更新,出現大停電的機會很微。
但令人擔心的是政府遲遲不落實加強兩電聯網,會減低港島區的供電可靠性和穩定性。港燈若擔心港島區的供電可靠性,便應快快支持自己過往提出的方案,不要再找藉口拖慢兩電加強聯網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