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大概是這樣的:兒子怪父親管束太嚴,憤而挑戰權威,但卻意外地被人擄走。老父不惜千里尋子;另一邊廂,兒子從其他俘虜身上,學到如何面對逆境。結局如何?當然是老父沿途得貴人相助,化險為夷,順利找回兒子;兒子則鍛煉得勇氣十足,最後兩父子快樂地生活下去。
這粵語長片式的橋段,老土之極,但落在創意十足的美國人手上,又可以變成三億二千萬美元(下同)本土票房的電影。《海底奇兵》(FindingNemo)所採用的就是這簡單的橋段,但主角由人變成魚,再用電腦動畫將海底無重力的狀態驚人地表現出來。三億二千萬是美國史上最賣座電影的第十位,但相信埋單計數後,當可超越《阿甘正傳》(ForrestGump)而攀升至第八位。
其實與其說《海底奇兵》是電腦動畫,不如說是電腦特技更為恰當。Pixar這間在Nasdaq上市的電腦公司,於上次《怪獸公司》(MonsterInc)已經突破電腦動畫界一大難關,將毛髮栩栩如生地展現人前。今次再把技巧發揚光大,模仿海底那種浮游狀態,可謂技驚四座。
莫以為《海底奇兵》的叫座力只限於賣弄電腦特技,整套戲所散發出來的創意及幽默感才最煞食。一些小節例如學鯨「語」、原始部落的入會儀式,又或者那群海鳥語帶相關的叫聲,盡顯出製作班底的無窮創意。
Pixar的大老闆並非他人,正是創辦蘋果電腦的SteveJobs。他在86年收購了佐治魯卡斯公司的電腦部,成為Pixar的前身。Jobs於85/86年被蘋果董事局踢出局後才創立NeXT,換言之,Pixar與NeXT一軟一硬,是Jobs用以向蘋果顯顏色的旗艦。蘋果在97年收購NeXT,藉以邀請Jobs回巢,而Pixar現在已經成為電腦動畫界的龍頭大哥。Pixar製作的電影是賣座保證,但Pixar本身又有沒有投資價值?公司的股價由去年10月的最低42元多上升至今年8月初的68元,假如投資者相信市場是有效率的話,現價基本上已反映《海底奇兵》的賣座情況,投資與否要看公司的前景了。
投資者可以從哪裏分析公司的前景?假如是本地上市公司的話,「齋」看年報一定沒有多大幫助。但美國的年報不同,以Pixar遞交給SEC、俗稱10-K的年報為例,資料詳盡,絕對可以參考,以便對Pixar前景作出分析。
投資者可能對美國會計制度不太熟悉,擔心未必可以透過分析而得出一個像樣的結果。放心,Pixar的創意除了應用在電影方面之外,年報一樣有用武之地。透明度之高及坦白之程度,令人咋舌。就算對數字一竅不通的投資者,一定知道要分析公司前景,必要先看所有的風險因素。能夠掌握公司所面對的風險,才可以了解公司的投資價值。
香港上市公司的年報,甚少會特別闢出一欄,講解公司的風險因素,只有在上市時的招股書內,才會迫於無奈講出一大堆對公司不利的事實。有些所謂「風險」,可能是大路得令人發噱,差不多等如說,假如世界末日的話,閣下的投資將化為烏有。
Pixar則完全相反。基本上他用盡所有風險因素唱衰公司,愈看愈以為管理層怕閣下會與他們爭購公司股票,惟有出口術「嚇窒」投資者,無謂益街外人。例如在公司的管理層中,Jobs同時是Pixar及蘋果電腦的CEO。Pixar坦白地指出,Jobs可能會分身不暇,對公司有負面影響。天呀!香港上市公司高層有不少身兼幾間上市公司董事之餘,更擔任無數公職,但從來未聽聞過有任何公司會自認這是風險所在。
又例如公司的創作總監JohnLasseter,他正是公司靈魂所在,全部高級管理層中,亦只有他一人有聘約在身。Pixar除了指出Lasseter存在與否,對公司有重大影響之外,更將其聘任合約的條文公諸於世,清楚交代這10年合約酬金合共多少,以及其他細節。大方程度實在難得一見。
提到合約,必定講及Pixar與迪士尼的合作協議。到目前為止,Pixar至今所有的電影都是經由迪士尼發行,兩間公司簽訂的協議,包括五部電影的資金、製作、宣傳及發行等問題。《海底奇兵》是第三部,完成最後的兩部TheIncredibles及Cars之後,Pixar就要自己一手一腳籌備預計在06年推出的電影,他能否勝任,亦都是風險因素。06年的事,在02年底Pixar已經預先提出,透明度之高無出其右。
假如香港上市公司可以學習Pixar那種家醜不怕外揚的風格,則投資者要作理性分析,就簡單得多。
(曾在此欄刊登之文章可於
龔耀輝
均富會計師行高級經理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