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叛教徒」質疑教廷道德觀

「反叛教徒」質疑教廷道德觀

【本報訊】「希望畀佢哋現場親身睇到,同志嘅愛同佢哋嘅愛一樣。」女同志煒煒前日在天主教彌撒進行期間,公然在教堂內與伴侶親嘴,她說是要外界深切感受到同志的切膚之痛。曾接受天主教洗禮儀式的她強調,行為經過深思熟慮及部署,別人是否覺得她們的行為惡心,根本不是考慮因素,「表達我對佢(伴侶「TVB」)嘅愛意,唔介意咁多。」
二十七歲的煒煒,幼稚園、小學及中學都是就讀天主教學校,中七時更接受教會洗體,成為天主教徒。對於天主教信仰,她不諱言「認識佢哋宗教,知道、理解彌撒係乜嘢。」更用上不少時間看《聖經》及神學書籍。

堅持以「Peter」作聖名
煒煒承認自己「唔係好乖嘅天主教徒」,從領洗時取一個聖名的往事可以表露無遺。她在不順從性別定型的感覺下,堅持以一個男性名字「Peter」作聖名,結果在審核名字時惹來不少神父的反對,她卻掌握了領洗申請表不用填上性別的漏洞,「神父幫我洗禮時,成塊面黑晒。」
作為天主教徒卻在彌撒期間擾攘,煒煒不以為然,因自己是一名「後天主教徒」,「我唔係反對天主、反對神存在,但係教廷嘅道德判決係咪一定係啱?」她更以歷史上教會堅持太陽圍繞地球運轉的錯誤看法,說明教會未必一定是對的。但她仍盼與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陳日君會面,「佢都激起我嘅反感,我都願意同佢傾偈。」

若不歧視不會作評論
陳日君批評請願人士作出騷擾行為,對於這名敢言的主教,煒煒說:「唔識佢,唔評論佢個人。」她認為不能將主教在其他社會爭論議題的表現及態度,與教會對同志的看法混為一談:「如果冇歧視同志,《公教報》冇必要作出評論。」
煒煒約於二十歲時發現自己喜歡同姓,「對眼、個心俾女仔吸引住,想攞電話、約佢去街。」相反以往與男孩交往的經驗是「唔開心、唔親密,感覺唔大。」
九八年於中文大學新聞系畢業的煒煒,捨傳媒工作而任職廣告界,因擔心「做新聞點搞社會運動?」對於現時同居伴侶「TVB」,煒煒百般維護,她不愛上鏡就不讓她上鏡,「你都唔想我今晚嗌交,要瞓廳。」

抗爭者決定抗爭形式
彩虹行動發言人Tommy仔昨亦反駁陳日君指教堂示威不文明的說法:「陳日君都係一個搞抗爭嘅人,佢應該明白用乜嘢形式抗爭,係由抗爭者決定。」他明白反對同性戀是羅馬教廷立場,但陳日君可選擇「唔出聲,香港天主教冇需要落井下石。」
至於教會向警方投訴,Tommy仔感到莫名其妙:「我哋由頭到尾冇做過犯法嘅事,唔明教會要求警方做啲乜嘢?」
香港電台節目《千禧年代》聽眾張太也不滿陳日君的一些處事作風:「我都覺得衝入教堂唔係咁恰當,但係講到陳日君,我不嬲都唔係好滿意佢呢個人,佢面對一啲對佢不利嘅嘢,都係避之則吉,好似以前男童被神職人員性侵犯,佢都完全唔回應。」
記者 蔡建豪

去年三月,煒煒(右二)與戀人,和另一對男同性戀人「交換伴侶」註冊結婚;以示他們對婚姻制度的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