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城巿大學社會科學學部講師 吳家鎚
新財政司長剛上任,不少人希望他會有一番新作為,特別是有關香港的土地供應和如何穩定樓市的政策方面能有新思維,事實上,如何令現時一潭死水似的樓市能如特首所言達至「穩中求升」的地步,這會是一般市民和地產發展商引頸以待的熱切期望。
對於有何良方妙藥去解決現時樓市的困擾,不少發展商、地產代理都紛紛提出暫停賣地、勾地或放寬七成樓宇按揭以及靈活處理樓宇興建期的建議,甚至可透過加快市區重建項目以吸納更多過剩樓宇單位;雖然針對以上提議其實尚有很多協調空間,但整體的取向是嚴格控制土地的供應,同時亦要盡快處理過剩的單位;但問題是房屋需求是與經濟環境、信心有着密切的關係,而並非單靠控制土地供應數量便可解決,因此解決的重點在於要搞活香港的經濟活動,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加強教育、人力方面的投資方為上策。
至於用市區重建方法去處理剩餘的空置單位,這方面筆者卻有保留,首先我們要了解,市區重建的大方向是以改善舊區內惡劣的生活環境、並解決社區設施不足的問題,相反其目的並不在於要刺激舊區業主的換樓欲和幫助發展商去貨的作用,而事實上,政府及房委會過往以至現時,對於市建局所提出的建議,將空置的公屋及居屋單位用作安置用途,都不接受,這方面有關方面宜再作出考慮,因為這可達至三贏結果:
第一,對於財絀的市建局來說,這可減低安置必須的支出之餘,亦可給予願意搬遷的受影響居民多一個樓換樓的選擇,事實上大家都知道某些公屋及居屋的位置比私人屋苑更好,相信作為安置之用必受居民歡迎,因而使安置問題會較易得到妥協,這樣市建局必能加快收樓重建的進度,對舊區居民而言確是一大喜訊;另一方面,政府亦毋須增加對市建局的額外注資,並可解決近年公營房屋單位空置的問題,長遠來說,可確立公私營房屋市場的各自經營範圍,避免互相出現「搶客」等的爭執。
當然以上是筆者想當然的提議,要有效穩定樓市和推行市區改善、重建的計劃必須要有完整而周詳的計劃,但明顯的是,現時特區政府、市建局、地產發展商以至受重建影響的有關人士在計劃當中,各有既定的立場和取向,而過往經驗告訴我們共識是很難取得的,就算有,其實在很大程度上亦只建基於土地樓房的經濟價值上,而非以整體社會利益為出發點,從近日有關救市的爭論中,更突顯這種意識的氾濫;唐司長,作為新財爺的你,會有何新思維去突破現時的困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