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商自私自利

酒店商自私自利

鄭經翰

七月一日逾五十萬人上街後,震動中外,為了穩定局面、挽回人心,中央政府全力挺港,一連串優惠香港、有利刺激經濟復甦的政策先後出籠,最即時見效的利港政策,就是宣布內地同胞以個人身份來港遊旅的自由行。
自由行計劃全面實行後,估計香港全年旅遊收益可增至五百一十七億元。有關收益,對本港旅遊、零售和酒店業來說,肯定直接受惠,即時發揮振興和刺激作用。可是,對於中央政府全力振興本港旅遊業的自由行計劃,香港社會上下,從官方機構到民間組織,都沒有作好充份準備,以致一開始便亂作一團糟。
首先,特區政府明知本港三、四星級酒店嚴重不足,面對蜂擁而至的內地旅客,事前亦完全沒有妥善的應變措施和安排,簡直不負責任。未來一年,以個人身份來港的內地旅客至少有二、三百萬人,現時全港只有四萬五千個酒店和賓館房間,肯定不敷應用,何況其中不少是五星級酒店,根本不會受到內地旅客歡迎。
事實上,內地個人遊簽證開始後,兩個星期下來,香港已經應接不暇,亂作一團。三、四星酒店全面爆滿,以至部份旅行社聲言要被迫放棄接內地團。但酒店業主聯會則發表聲明反駁,指出酒店房間供應充足,其中高價酒店入住率更低。可是與此同時,部份酒店房間已漲價三成。另一方面,旅遊業議會卻警告旅行社如未能作出妥善住宿安排,不可濫接內地團,否則違規。

企圖壟斷牟取暴利
以上種種,可見業內人士已為自身利益問題吵作一團,莫衷一是。其實,真正的原因很簡單,就是酒店業不肯因應市場具體需求減價,企圖以壟斷市場的姿態奇貨可居,牟取暴利。但以廉價招徠內地顧客的旅行社固然不甘就範,以個人身份來港的新內地旅客更肯定不會自願上釣。結果不言而喻,就是香港快將出現一些嶄新社會現象。內地旅客可能露宿商場,甚或通宵達旦在街頭蹓躂,屆時說不定可催生一些新生的服務性和消費行業,令香港成為二十四小時日夜不停運作名副其實的動感之都,但市容和治安卻肯定面目全非,每下愈況,令港人的正常生活受到重大困擾。
現在,後知後覺的特區政府終於決定由房委會撥出兩幢空置居屋作旅館試點,以招標形式出租予私人公司,以招攬內地及海外遊客。政府此舉,可謂一舉三得,一來可解決居屋空置問題,增加政府收入,有助減赤,二來創造商機,增加就業,三來可即時回應市場需求,避免出現內地旅客流浪街頭的局面。

完全罔顧整體利益
其實,政府除了可在適中地區改變空置居屋為旅舍外,更可參考近年世界流行的做法,將空置居屋包裝成為購住旅舍計劃(Time-SharingScheme),在內地和海外大事宣傳,既可推廣世界各地人士以個人自助形式來港旅行,亦可開拓財源,資助財政緊絀的房委會。此外,這亦是一個商機,以所謂「同級公平競爭」反對政府改變居屋用途的酒店業大可另闢蹊徑,兼營旅舍服務。
據知,有香港酒店集團在海外早已進軍這個市場,只是本港商人墨守成規,不思進取而已。可見酒店業的反對只是以一己私利為重,完全罔顧社會整體利益和市場需求。最離譜的是,自私自利的酒店業主聯會竟然發表聲明反對政府改變居屋用途,認為不合規格,會影響香港國際形象;其總幹事李漢城更荒謬地主張限制內地來港旅客數目,以酒店房間容納客量為依歸,妄圖將惠及全港的旅遊收益局限於酒店業主身上。
眾所周知,香港出現居屋空置問題,全因政府要為地產商托住樓市出貨,而本港絕大部份酒店都為地產商擁有。如今政府為配合自由行而改變空置居屋用途,肯定裨益整體社會,這些唯利是圖的商人卻率先反對,可謂貪得無厭,霸道之至。幸好在強大輿論壓力下,酒店業也被迫軟化立場,同意政府試驗居屋旅舍計劃,只有一些食古不化、死抱着所謂「自由經濟」教條的輿論,才會盲目反對政府因應市場需求作出靈活處理,動輒以「干預市場」的大帽子卡壓社會整體利益為重的批評。教條主義至此,能不令人擲筆三歎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