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區發展結果 引發熱島效應<br>葵涌雨量50年增700毫米

市區發展結果 引發熱島效應
葵涌雨量50年增700毫米

【記者蔡元貴報道】這幾天,走在街上總是一步一驚心,滂沱大雨,話來就來。下雨是地球上恒久以來的自然現象,但是人為因素也可改寫天象。土力工程處一項研究顯示,香港下雨天愈來愈多,其中以葵涌區天降甘霖最為厲害,五十年來年降雨量增加了七百毫米,原來這是市區發展的結果。
一道低壓槽籠罩香港上空,造成連日來不穩定的天氣。天文台昨日凌晨一度發出黃色暴雨警告信號,並在昨天持續發出雷暴警告。昨日清晨連場豪雨,為港島東部及九龍帶來超過三十毫米雨量,導致最少兩宗水浸。天文台預測未來幾日仍會有驟雨。

應把斜坡綠化
昨日的暴雨集中在九龍和港島東部,但原來近五十年來,打傘子最頻密是葵涌的居民。土力工程處一項研究顯示,過去半個世紀,整個香港的雨量都增加了,其中葵涌、大帽山、山頂、沙田的年降雨量,都錄得五百至七百毫米的增長。
土力工程處是在斜坡安全技術檢討委員會的建議下,進行一項研究,搜集香港過去五十年來的氣候資料,以分析雨量變化趨勢對山泥傾瀉危機及斜坡安全的影響。研究報告指出,雨量變化與熱島效應有關,香港在過去三十年急速發展,石屎大廈與道路吸收了大量太陽熱能,冷氣機與汽車廢氣又產生熱能。
這些熱能被市區內林立的大廈包圍,不能像郊區般快速消散。當困在市區的熱流遇上天然形成的低壓槽或南面吹來的不穩定氣流,產生對流現象,就會加劇雨勢。研究人員相信,五十至一百年後,熱島效應對地區降雨量的分布會有更明顯的影響。
研究結果認為是石屎建築物構成熱島效應,助長不穩定的天氣,因此土力工程處在確保斜坡安全的同時,也應把斜坡綠化,在斜坡上種草。土木工程署副署長(土力)陳健碩表示,近兩、三年完成鞏固的斜坡中,有七成已經綠化。土力處每年耗資六千萬元進行斜坡綠化,每平方米就要花一、二百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