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股市其中一個主要特色,是衍生工具市場重要性甚大,經常反客為主,目前的情況可作例子。滙豐(005)氣勢如虹,個人認為與中移動(941)公布業績後轉弱勢大有關連,中移動變成扶不起的阿斗,好友要挾期指,自然要加把勁托滙豐。地產股中新地(016)獨自跑出,也應是與早前凌厲的沽空盤有關。
美國按揭業務放緩,滙豐未必如想像中全無隱憂。地產股中一枝獨秀,反映出新地強勢多數不能維持,但筆者不敢逆市沽空,表面上向這兩隻強勢股開刀,是甚有值博率,可是股價要反映基本因素,往往需要甚長時間。在強弱懸殊的環境下,愈多沽空盤,只會令好友有更大誘因挾倉,沽空贏錢並非如表面般容易。
作為散戶,還是簡簡單單買入股份作投資較好,衍生工具市場中致勝,是需要極高技巧,防守性甚低,紀律要求因而更高。何況股市氣氛好,細價股有甚多選擇,縱使現時入市長線勝算未必太高,亦總勝過越級挑戰衍生工具的市場。
繼上實醫藥(8018)後,又傳出合縱連網(8107)會被私有化,創業板成交不足,又成為不少股民聞風喪膽的名字,股價反映不出公司價值,這類例子稍後增加是絕不出奇,但筆者繼續一如既往,不會刻意尋找私有化概念,主板也不會沾手,何況創業板股票。
照計創業板股份中,有不少是在好市中集資,因此現時坐擁不少資金,此時此刻私有化是有着數,可是私有化與否,完全是視乎大股東一念之間。這類創業板股份資產雄厚,業務卻沒有甚麼創造收入的能力,萬一大股東遲遲不肯私有化,投機這個概念便只有呆呆地等,期間更沒有股息回籠,所以投機成本遠比表面高。
買股票的正途,還是博公司增長,股價慢慢反映公司的價值,在此時此刻用這個角度入市好像已經太遲。假如閣下仍相信中國將維持競爭優勢,上車可能仍未算太晚。一定要有預算會出現調整,頂多是分段吸納,另外亦應瞄準績優公司,寧願買貴一點,也不隨波逐流,跟人鬥炒劣質概念股。
黃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