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市民作風險評級

為市民作風險評級

香港城市大學社會科學部
高級講師 余偉錦

新官上任三把火,一般市民都期望新上任的問責局長可為香港做點實事,把香港救出困境。理論上,凡明智的高官都會明白,在短暫的蜜月期內盡量表現自己的誠意與能力,以爭取大眾信任的重要性。然而,理論歸理論,現實歸現實,他們能否達到市民的期望,還得視乎他們的眼光與政治智慧。
九七年以前,港英政府的管治策略,就是專注搞好經濟,並透過不同渠道及方法,令市民相信只要香港有良好的經濟前景,一切問題都會得到化解。但時移世易,香港市民現時所面對的問題,已不再只是經濟問題,而是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風險。
買樓的人固然要面對承擔負資產的風險;上班一族也得面對失業的風險;《基本法》廿三條的爭論,令市民明白到,論政、參政及選擇不同的宗教信仰,都要冒一定程度的風險。而非典型肺炎的爆發,更赤裸裸地暴露出特區政府連給予市民最基本保障的能力亦欠奉。

政府未能提供保障
這些風險的存在,既顯示市民難以安心生活,亦顯示出社會上的不平等。現時有不少顧問公司恒常並有系統地為大投資者作出風險評級,這些評級或多或少都會左右政府的決策,令大投資者在爭取社會資源的競賽上,享有重要的優勢。反觀一般小市民的處境,又有誰為他們作過風險評級?政府又有沒有做過多少件貫徹始終的實事,減輕小市民在民生、健康及參與政治活動上所面對的風險?
董特首看利物浦球隊練習被柴台的事件,正清楚顯示特區政府已失去了主場之利。要重拾市民對政府的信心,新上任局長應仔細了解普羅大眾在生活上的風險,並給予他們足夠的保障;致使他們真的感受到他們是生活於獅子山下,而不是惡虎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