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數月,美國股票市場有不錯的升幅。很多投資者都希望能夠預知市場何時升跌,從而採取「高沽低買」的投資策略,賺取最高回報。但是即使權威如美國聯儲局局長格林斯潘,亦無可能預知何時才屬市場最高位或最低點,更遑論一般散戶。
要進行長線投資,選定合適投資策略,較選擇投資工具與市場更為重要。今期為各位介紹中長線投資的兩種主要策略──「平均成本法」(DollarCostAverage)及「平均價值法」(ValueAverage)。
平均成本法與平均價值法均屬計劃性投資策略,前者較廣為人知,後者則對投資者可能會較感陌生。然而,兩者均有助投資者減低風險,並獲取更理想的投資回報。
平均成本法亦稱「定額投資計劃」,是指不論升市或跌市,投資者都按照既定計劃,定期把一筆固定金額的款項投資於特定股票或基金上。所謂「定期」,可以是每月、每季或每年。這種方法令投資者在跌市時購入較多股票,升市時購入較少股票,長期累計的結果,是減低每股的平均買入成本,同時減少投資者判斷錯誤的機會。
「表一」是假設投資者連續六個月每月固定投資200美元(即1560港元)買入某隻股票或基金,則買入的每股平均價為9.83美元。但若以平均成本法計算,每股平均成本則僅為8.73美元(總投資額1200美元除以總股數137.5股)。
反之,採用平均價值法的投資者,會先決定所要投資的總金額,再調整每月的投資額,來達致目標。舉例說,投資者每月投資200美元購買某股票或基金,若當月市場上揚,有關股票或基金投資的價值已升至220美元,為了要保持每月固定投資200美元的目標,投資者在第二個月時便應減少投資額至180美元,令兩個月的投資組合價值維持於400美元。如果在第二個月月底時,該股票或基金的價值滑落到390美元,投資者在第三個月便提高投資金額到210美元,如此類推。其好處是投資者在股價下滑時投資較多,而價格上漲時則投資較少,有效地拉低了每股的成本,令整體成本較採用平均成本法更低。這種策略是不對市場的走勢進行猜測,而是通過調整投資策略來配合市場走勢。
不少基金公司與證券行均提供各類定期投資計劃,以供客戶選擇。這類投資計劃可以配合平均成本法,成效不俗,卻不一定適合平均價值法這種每次投資金額不定的方式。投資者如有興趣採取平均價值法這種策略,必須因應市況,自行計算每次投資的金額,以制訂適合個人需要的投資計劃。
平均價值法與平均成本法各具特色,優點各異,投資者可因應本身投資的目標與需要,小心選擇。儘管平均價值法與平均成本法均有助減低投資風險並提高回報,卻絕不能百分百保證投資一定獲利,亦不能保障投資者在跌市時絕無損失。
顧名思義,長線投資策略必須長時間才會見效,投資者一旦因欠缺耐性而中途放棄,便會前功盡廢,影響回報。投資者在決定採取平均成本法或平均價值法之前,亦可先行請教可信賴的投資顧問。他們會因應你的投資目標、投資期長短、風險承受程度,以及資產分配計劃等因素,助你選出切合本身需要的投資策略。
嘉信理財香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