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委會揭發宣傳口號藏玄機<br>超市疑抬價後減價促銷

消委會揭發宣傳口號藏玄機
超市疑抬價後減價促銷

消委會完成最新的連鎖超級市場價格調查,數據揭示了在超市集團不斷強調最低價的宣傳口號背後鮮為人留意的「玄機」。調查發現,雖然今年上半年超市在特價促銷下,平均售價較去年同期輕微下跌,但若單以正價計算,平均有所上升。消委會質疑超市抬高正價再減價促銷,可能是一種促銷手法。 記者:鄭豐俊、馮永堅、陸羽平

【本報訊】消委會最新一期《選擇》月刊指出,該會以每半年為一個時段,調查由去年一月至今年六月超市貨品平均價格變動。該會職員每月直接從北角的百佳、惠康及華潤超市收集一百一十四項貨品,並把價格列為兩組,分別是售價及正價,前者包括了特價因素在內。

十類貨品售價升
調查顯示,今年上半年平均售價較去年同期下跌百分之零點八(見表);較去年下半年則下跌百分之二。跌幅較為明顯的貨品包括家居清潔用品、雜糧及食米。清潔用品售價下跌,不排除是由於在非典型肺炎疫潮期間,超市重點推廣有關貨品造成。
但消委會同時發現,一百多項超市貨品的平均正價在調查期間有所波動,而今年上半年的平均正價,較去年同期上升了百分之一點五;較去年下半年則下跌了百分之一點五。正價錄得升幅的貨品類別多達十類貨品,包括罐頭、食油及非酒精飲品等;而下調的只有啤酒。
對於超市貨品正價有所上升,而計算了特價的平均售價則下跌,是否反映超市故意抬高正價再減價誤導顧客?
消委會宣傳及社區關係小組副主席程伯中昨表示,超市釐定貨品價格程序複雜,這可能是超市其中一種促銷手法。他建議市民購物時最好「行多幾間格價」,或留意貨品減價前、後價錢,是否如實減價。
記者昨到旺角區一間雜貨店及一間藥房,發現部份出售貨品較超市的正價及售價便宜。雜貨店負責人林先生質疑,超市的定價「上落」太大,而很多特價貨品的售價又與正價相距甚遠,其可信程度成疑(見表)。

指調查模式過時
百佳超級市場行政總裁艾一帆在回應有關調查的記者會上,未有正面回應抬高正價的問題,只強調顧客是精明的,懂得比較貨品的實際價格。他又指出,消委會沿用二十九年的調查模式已不合時宜,未能全面反映消費者真正付出的價錢,而百佳近九成的顧客都會購買特價貨品。
惠康發言人則表示,超市貨品經常以推廣價發售,在任何時間均不應採用正價及其波幅作比較分析。
另外,消委會的調查假設所有貨品銷售情況一致,又並未將其他因素如優惠券、贈品、購物免攜服務的成本開支計算在內,因而影響實質價格水平計算,是不公平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