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
七一大遊行至今已一個半月,香港局勢因廿三條立法的擱置而趨於寧靜,董伯和主要官員的民望從谷底回升,但仍有半數在民望評分中不合格。在表面平靜之中,香港各派政治勢力,和香港以外關注香港的政治勢力,相信都各有盤算。
中共當局和董政權,表面上對示威民眾作出了讓步。但讓步是不得已的,他們實際上並不是真正聆聽或回應香港市民的訴求,而是不讓步就行不通,就會頭破血流,立法會硬闖也闖不過,於是只好讓步。然而,從《中國日報》署名「小平」的文章,從親中左派高調地把葉劉淑儀捧為「為國捨身」的「英雄」,從董伯也參與對葉劉的「歡送」,從葉劉的一句「後會有期」,從鄒哲開以文革比喻七一遊行並要港人警惕會成為「動亂之都」……。種種迹象顯示中共當局和董政權對讓步絕不甘心。他們正重新部署,通過CEPA,通過放寬大陸居民來港「個人遊」,力圖挽回民望,先煞住市民對民主化的訴求,穩住今年底和明年的選舉,然後再推廿三條的立法。
香港親中左派在七一遊行後,元氣大傷。行會成員、民建聯主席曾鈺成的民望跌至榜末。這樣的形勢,對年底及明年的選舉自然大大不利。相信這個政團也在重新部署,他們的策略會是:凡使市民短期受惠的政策,不管長遠來說對香港是否有利,他們都會鼎力提倡及支持。他們會力爭公屋減租,力爭暫緩加稅,不惜與政府唱對台,目的是要挽回民心。
香港的民主派,一向組織鬆散,群龍無首,面對七一之後,市民對民主訴求的上升,民主派似乎還未見有所整合。倘若民主派不能在未來幾個月,總結七一的成果和市民的訴求,不能鞏固組織,不能產生有力的領導者,那麼以鬆散的組織對付嚴密的左派組織,後者仍可能會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民主派和批董的自由派,能否在明年立會選舉中,奪取三分二議席,仍大有疑問。目前形勢對民主派有利,關鍵是他們能否乘勢而起。
西方民主國家,在七一後,已清楚看到香港的「一國兩制」,有可能向民主化邁進。英國首相貝理雅上月路過香港時,特別強調:「我們的立場是,希望香港可盡早達到《基本法》的目標,就是行政長官及所有立法會議員由全民普選出來」。美國政府和國際輿論也提及這一個方向。他們的期望,與七一遊行的多數市民的意願是一致的。以合法手段推動民主,並由民主來保障香港的自由與法治,對香港來說,是最穩定的政局。過去的群情洶湧,倘說是「不穩定」甚或「動亂」,那正是由於非民主的行政獨裁所導致的。
至於台灣的扁政權,則似乎與西方民主國家及香港市民的意願不同,他們並不希望看到香港在「一國兩制」之下實現民主化,儘管香港的民主化與台灣的民主化是不一樣的東西。吊詭的是,在香港要向民主化邁步時,北京當局和台北當局,意向竟如此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