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風景:關於〈雕不出來〉 - 董橋

小風景:關於〈雕不出來〉 - 董橋

江才健給楊振寧寫的傳記台北的朋友寄了一本給我我還沒有看。楊振寧一生事蹟這許多年來聽得多也看得多,他科學上的成就我懂得少,他的軼聞我最想知道,看人家寫楊振寧我總是先挑這些看。我愛讀傳記類的書,愛的其實是書裏一些人生小故事。年紀大了,新知識新學問略知一二足夠了,犯不着窮追窮跟給生命增加不能承受的重:世界上有趣的玩意兒還很多,晚晴可貴,我不願意活到老學到老悶死自己。《楊振寧傳》還閑擱案頭,我倒先在《聯合報》上讀到江才健的〈人間重晚晴〉了。文章排滿大半版,先說讀了陳之藩在《中央日報》上的〈橫看成嶺〉,再說台灣《蘋果日報》又登陳之藩的〈雕不出來〉,然後說〈雕不出來〉又在《明報月刊》上刊登:「陳之藩如此大費周章,張揚他對在去年過世的熊秉明的雕刻和我傳記的不滿意,倒使我有些意外」,江才健說。

陳之藩的〈雕不出來〉是我向他約稿約出來的。台灣《蘋果日報》五月二日創刊之前,編輯部希望我代他們邀約幾位我相熟的作家學人寫文章壯壯「行色」,我寫信懇求幾位老朋友賞臉,之藩先生真的賞臉寫了這篇隨筆給我。我向來珍惜老大哥老前輩的好文章,總希望多幾個地方發表多幾個人看,早年編雜誌編報紙我非但不反對而且鼓勵這樣的做法。讀了〈雕不出來〉,我徵得陳之藩同意把副本寄給香港《明月》和上海《萬象》,講明文章是我替台灣《蘋果》約的,他們必須等到《蘋果》刊出之後才可以轉載。
<人間重晚晴>裏說,「我知道《蘋果日報》稿費甚高,尤其陳之藩如此名家,定是驚人之價」。個人的稿酬、薪金一類的金錢交往是私事,禮貌上必須尊重隱私之權;江才健這樣一寫,我不能不說明陳之藩在文章發表之後、稿酬寄到之前早就要我把整筆稿費捐給當時為非典型肺炎開設的《蘋果》SARS基金,不管是台灣還是香港的基金。我寫信告訴台灣的杜念中社長,杜社長决定把陳之藩的稿酬捐進台灣《蘋果》的沙士基金,另發捐款收據給陳之藩。這樣,<雕不出來>陳之藩是一毛錢稿費都沒有過手了。

江才健的文章提到陳之藩當年寫的《在春風裏》,說「我們都是在他那和煦春風裏成長的」。那是對的;我這一代人都忘不了那本好書。之藩先生這篇<雕不出來>依然寫出他筆下一貫的風采,從楊振寧的雕刻觀點寫到熊秉明要替楊振寧雕像而雕不出來的往事,再從熊秉明為江才健的《楊振寧傳》題字寫到江才健把楊振寧的字「伯王褱」寫成「伯懷」之誤,認為作傳的人對傳主的字都搞不清楚是太不負責任了:「有些像,雕不出來,也許不是壞事;有些傳,寫不出來,也許也不是壞事」,陳之藩的結論說。江才健的解釋是電腦裏沒有「王褱」字所以出錯,新版書已經改正了。交往多年,我其實見慣了陳之藩做人做事的認真;他的隨筆總是「隨」得那麼入題入扣,也許也是那份認真扣起來的。我真應該再謝謝他給了我這篇<雕不出來>。
﹙圖﹚黃均一九三九年《仕女鸚鵡》成扇

逢周一、三、五刊出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