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行的概念不斷擴大,不同行業輪流炒上,開始時是零售股,接下來是酒店股,現在輪到飲食股及航空股,還有旅行社股。昨日漢寶集團(228)、金龍船(318)及香港飲食集團(487)等飲食股佔了5大升幅股中的3隻,經營旅行社星晨的馬聯(542)高踞升幅榜首。以上數股,升幅最少也有26%,高則88%。國泰航空(293)則成為藍籌股中的股王,連帶有國泰的中信泰富(267)及太古A(019)也有不錯的升幅,帶動了恒指上升90點。國企股中,東航(670)及南航(1055)也排在升幅最大的第2及第3名。
自由行的概念還能不能再擴大?
當然可以,只要你加一點想像力就行了。比方說,商業樓宇收租股,如太古、希慎(014)、新世界(017)、麗新發展(488),甚至兩大地產公司長實(001)與新地(016)也有不少收租產業,長實在新加坡上市的REITs昨日正式上市,成交價還高過招股價。
零售、餐飲的生意好,店舖租金一定會上升,於是收租股就有了炒自由行的概念。收租股升了之後,自由行概念可以再擴大,交通股也可以捧場,南來的人多了,他們要搭地鐵、要乘巴士,要乘小輪觀看維港夜景,於是地鐵(066)、九巴(062)、冠忠(306)及香港小輪(050)不也有了炒賣的理由嗎?
還有呢,自由行中必有不少人因為在香港有親戚或想在香港做生意,他們可能會買樓,這麼說,孫公的托市問題不是迎刃而解?將來,居屋、私人住宅都可能變酒店,樓價要復甦了,所有地產股也就有炒自由行的理由了。
推展下來,只剩下工業股沒有自由行概念,工業股非但缺乏自由行概念,還會面對出口退稅額減低的問題。
曾淵滄 城市大學管理科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