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講到尋找人民幣升值受惠股份,最簡單直接的方法,便是發掘那些企業主要成本來自外國貨幣(即非人民幣),收入則是人民幣的股份。至於人民幣升值而受害的股份,當然就是那些與上述相反的股份,即那些企業成本大部份是來自人民幣,收入則是外國貨幣(非人民幣)的公司。這些企業成本大部份是來自人民幣,當人民幣升值時,成本便相對提高;另一方面,由於收入是外國貨幣,人民幣升值時,其收入便相對減少。即時想到的股份便是出產商品期貨(Commodities)的國企,例如石油股及鋼鐵股,它們生產商品的價格,皆是根據國際市場以美元釐定的,故人民幣兌美元升值時,它們的收入便會相對下降。幸好,人民幣一旦升值時,這些商品的價格便會相對下降,有可能因而令需求增加,刺激銷路,故人民幣升值,對這類國企股最終構成的影響,可能不會太大。
一談到人民幣升值的問題,便會講到國內的外滙儲備,近期國內的外滙儲備已增至3460多億美元,在過去12個月,經常帳(CurrentAccount)盈餘更增加了1000億美元,近期更以每月100億美元的速度增加。本月美國財經刊物《BusinessWeek》談到人民幣升值問題時,指出一點頗有趣,就是促使儲備增加的另一因素,是BalanceofPayments帳目中稱為「theerrorandomissions」的一項。
「theerrorandomissions」是反映資金以「特別途徑」流動(如地下活動)的最佳指標(Thebestproxyforshowingtheexistenceofunderground,cross-bordermoneyflowsthatagovernmentcannotdetect),不欲在此深究此項,簡單來講,當實際流入國內的資金,高於官方統計資金流入數量時,其「正」盈餘便放入該項內。當實際流出國內的資金,高於官方統計資金流出數量時,其「負」盈餘便放入該項內。在1990-2001間,此項顯示實際資金流出的數量經常高於官方統計流出的數量,總數量高達1360億美元,即有很多原本應該返回國內的資金,卻以「特別途徑」流出或不願回流。
可是近期此項卻出現180度轉變,在2002年,實際資金流入的數量,竟然高於官方統計流入的數量,錄得紀錄性的78億淨盈餘,即由原先淨流出1360億美元轉為的78億淨流入,差距逾1000億美元!反映一些原本不應該流入國內的資金,卻以「特別途徑」流入中國,當中可能是商人及其他(?)帶入國內的資金多於應該的數額。
據聞早年內地千方百計防止資金流出,但近年可能要轉為防止流入了。世事真難料!
譚紹興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