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證監會前主席、國際證券顧問有限公司主席區偉賢昨出席香港上市公司商會午餐會時表示,雖然本港目前三層監管架構有不足之處,但該架構仍可取,因對證券金融業發展甚重要,故不應輕易取代。他認為三層架構檢討專家小組報告,只側重香港現行架構與英國超級監管機構金融服務業管理局比較,反而與美、加、澳、紐等地監管模式的比較着墨不多,更未因應香港獨特情況尋求一最適當之監管架構,故最終遭反對而押後推行。
區偉賢估計政府9月份將就監管架構更改建議作公開諮詢,基於事關重大,他強烈呼籲各屆人士及機構積極作出回應。他指出,自英國推行超級監管機構模式後,倫敦證券交易所失去了上市監管權及結算功能,只餘下一個交易平台,公眾只視其為一家科技公司,不但公司市值下跌,其在歐洲或國際證券市場的競爭力同遭削弱,交投量也收縮。
他說若上市審批及監管權交回證監會,就出現監管大權集於一身,變成無人做監管者,缺乏監察與平衡,故證監會不宜擔當前線監管角色,應繼續保持目前監管者的地位,以監管港交所是否夠效率及有否存在利益衝突。
他以1987年股災為例,其中一個成因是證監會負責上市審批,故1988年戴維森報告建議由聯合交易所負責上市公司審批。1991年,他擔任證監會主席時,就將上市公司審批權下放給聯交所,此制度一直維持至今。他並支持港交所行政總裁周文耀的建議,將部份上市規則轉為法律條文,以加強阻嚇及加重對違規者懲罰力度。
港交所上市委員會委員兼大福證券董事總經理黃紹開,在另一場合也對有建議引入北美模式的監管架構有保留。他表示,當地的證券監管機構權力相當大,而且有採用集體訴訟模式,香港宜小心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