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項利好香港經濟的政策,皆是自7.1大遊行後湧至。在50多萬上街遊行的港人中,很大部份是來自中產,據某些研究資料顯示,中產人士向來是較逆來順受的,較沉默的一群。可能中央猜測他們上街遊行,背後真正原因是近年香港經濟不景所致,故在7.1後,中央即時推出多項利好香港經濟的措施,估計是欲以經濟穩定港人的心。在眾多利好經濟措施中,興建港珠澳大橋很可能如當年興建機場般,收到刺激香港經濟的效用,令經濟復甦。
近期國企股已累積頗大升幅,現階段投機國企須用另一套策略。首先,容許內地居民來港自由行,可刺激香港的旅遊、零售及消費市場,有助改善通縮情況。此外,估計大量國內朋友來港,除買金飾外,相信國企股亦在他們購買名單之列,當中尤以那些與國內A股出現大折讓的H股,主因是他們可以先沽出已持有國內的A股,把資金用以吸納香港同一隻H股,在這一賣一買過程中,不須分毫便可賺取數十巴仙利潤,何樂而不為。
基本上,吸納那些與它們在國內以A股形式上市、並出現大折讓的國企股,博在港上市的H股價格「有朝一日」可升近A股的水平,這投資策略已「炒」了多年,究竟是否可行?
據資料顯示,在港上市的國企股與同一隻國內的A股比較,它們股價之間的折讓已由2000年的平均83%,逐步縮窄至近期的58%。換句話說,H股與A股的差距已平均收窄了25%,這即表示H股的股價正逐漸逼近國內A股的股價,由於這是平均國企股與同一隻A股股價之間的現象,並非就單一股份而作,某程度反映這類沽A股買同一隻H股的投機活動,正在不斷進行中。
人民幣升值,是近期市場關注的事項之一,據估計已有數百億美元的「聰明錢」投機性地入市,故另一個投機國企股的策略,便是尋找那些人民幣升值受惠股份。這亦頗簡單,就是那些企業成本是外國貨幣(即非人民幣),收入則是人民幣,相信這類股份最受惠,因為其成本中,外國貨幣或非人民幣佔大比例,人民幣升值時,其成本便因而下降。此外,由於收入是人民幣,在人民幣升值時,其收入相對外國貨幣便會提高了。筆者即時想到的便是內地汽車股,因它們的零件很多是來自日本,以日圓計算,製成的汽車則在內地以人民幣出售,故很大機會受惠於人民幣升值。
至於人民幣升值受害股,留待明日再談。
譚紹興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