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中國:胡溫暫難提大膽改革 - 張華

解讀中國:胡溫暫難提大膽改革 - 張華

新華社報道,政治局決定十月舉行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並有兩大議程:修憲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這兩項議程來看,胡、溫的調子仍然很低,對江澤民有一定的讓步,反映胡、溫權位未穩,還不能提出政改等具爭議性的議程。

中全會是中共中央全體會議,全體中央委員及候補中央委員出席,決定黨的大政方針。海外對這次三中全會期望甚殷,因這是胡錦濤、溫家寶上台後的首次中全會,原以為兩人會有一番表現,提出具前瞻性的改革。從現時所知的兩項議程來看,胡、溫仍是一貫保守、謹慎。

向江讓步換支持經濟改革

所謂修憲,無非像修改黨章那樣,把江澤民的「三個代表」也寫進憲法,稍激進點也不過把「保護私有財產」寫進去。很明顯,這是江澤民的議程,也是胡、溫為換取江系支持他們推行經濟體制改革而作出的讓步。

中國的經濟體制雖然已改革了二十多年,但弊端仍多,從國企、金融、社會保障、城鄉二元、政府職能等,都不可能適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的新形勢;計劃經濟殘留的問題,特別是電力、能源、交通等壟斷行業的改革一直無法推行,以致這些領域逐漸變成既得利益群體,阻礙進一步的改革。可以說,不大刀闊斧的改革體制,要進一步走下去幾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政治制度才是問題的根源,官員腐敗也到了無法遏止的地步,為何胡、溫都不去碰,反而獨厚經濟體制呢?首先,經濟體制改革的敏感性不大,較易為各派接受。

這些領域的改革,其實過去十年江澤民主政時期都已叫得天價般響亮,只是沒有積極行動,而中共十六大報告也把經濟體制改革寫得很明白。因此,胡、溫以此作為三中全會的議程,相信各方也難以反對。

其次,任何體制性的改革,特別是政治體制改革,都要觸動大批官僚的利益,不但會受到激烈反抗,弄不好還會動搖胡、溫自己的權力基礎。相反,經濟體制的改革,打擊面主要集中在幾塊壟斷性行業,反抗力度相對較弱,推行起來也較容易成功。

這些壟斷性行業都是保守派的大本營,亦是李鵬的勢力範圍,僅李鵬家族已基本控制了中國的電力系統。說不定,三中全會可能變成江、胡聯手進攻李鵬等保守派利益的開始。

﹝三中全會系列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