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政府計劃年底前取消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機制(QFII),使市場揣測大摩會因此剔除當地的外資投資限制系數,其權重比例會由目前的17%提高至27%,帶動數十億美元可觀金額流入台股。消息一度令股市升抵近5500點的13個月新高。
事實上,是次舉措亦有助消除部份於當地及美國上市的台股價差,並可改善當地企業濫發股票的問題。然而,筆者相信新措施的效應不會在短期立竿見影,故中線投資股市仍宜從基本因素出發。
上半年非典型肺炎對大部份亞洲區經濟均構成衝擊,不過上月底台灣經濟建設委員會經巳宣布,當地領先經濟指標於前月開始已觸底回升,預期未來數月乃電子行業旺季,私人投資及政府開支將會有所增加。此外,政府三項總值逾千二億新台幣的刺激經濟方案料亦會在下半年加快實施,應可抵銷上月對美進出口雙雙下跌,以及短期消費物價下跌的利淡因素。
近數月台股市場氣氛也轉佳,不少股份相繼發行新股或相關產品如可換股債券或預託證券,而市場反應積極,其中以科技股最受青睞。單是台積電、明基電訊及聯華電子三股在上月便成功籌集超過十億美元資金。數隻本地認可的台股基金繼續增持當地的電子股,惟加權指數自四月下旬至上月底已從低位急升32%,期內台股基金平均亦升近三成。究竟現時投資市場會否過份樂觀?這可從近期多隻股份的中期業績報告中看出端倪。
台灣科技公司產品眾多,如筆記簿型電腦、平板顯示器及數瑪相機等,已成為全球科技行業發展視窗。雖然前述產品有不少在去年下半年出現價格急挫,但與日本新力及東芝疲軟的業績比較,台資科技股的業績皆見不俗。
其他股份中,個別建築及物料股均受到當地地產證券化議案通過的消息刺激而造好,鋼鐵股則受惠於鋼材價格上漲及內地需求上升,成為部份基金增持換馬的對象。
黃敏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