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本港食品及家居用品零售市場逾七成的兩大超級市場集團——百佳及惠康,分店數目在十年內增近三成;並正威脅着本地街市的生存。但當市民正忍受通縮高逾百分之三之苦時,超市正價貨品的售價卻逆市上升百分之一點五。有學者批評,政府以「積極不干預」為理由,以致產生今天的後患。 記者:翁煜雄 譚秀嫺 陳沛敏
【本報訊】消費者委員會競爭政策研究小組主席郭琳廣昨在記者會上表示,本港街巿正面對營運規模日漸收縮的威脅;對消費者來說,巿場競爭一旦減少,無論在食品和家庭用品、特別是鮮活食品方面的選擇,都會受到影響。
消委會最新的價格調查顯示,今年上半年超市的一籃子貨品平均正價,比去年同期上升百分之一點五;在計及特價、贈券和特惠包裝等因素後,平均售價下調百分之零點八。但本港近年持續通縮,六月份通縮高達百分之三點一,租金、工資、運輸及存貨費用均有顯著下調。超市卻未將成本下降的得益回饋消費者,反而逆市將貨價上調,所獲利潤自然更高。
一位不願公開姓名的超市貨品供應商向本報透露,超市向供應商徵收的上架費、陳列費、廣告費等,年年加價;供應商近年都不敢加批發價,恐怕影響銷量,但超市卻自行提高零售價以增加利潤,而超市減價,則會要求供應商分擔成本,且有趨勢要由供應商負起減價的責任。
另一位供應商李先生昨在商業電台節目《風波裡的茶杯》中,亦投訴超市集團大石壓死蟹:「有啲小型供應商被賒數唔止九十日,分分鐘周轉唔切,我哋冇能力講價。好簡單,蘋果速銷嗰陣時,某間超市買手對供應商話,『你有興趣同佢哋做生意呢,咁就唔好同我哋合作嘞。』咁我哋真係冇辦法,我哋行內叫嗰兩間超市做老虎。」
消委會昨發表題為「民以『鮮』為食──街市vs超市:食品及家居日用品零售市場競爭」的研究報告,指百佳及惠康的店舖數目,在九三年至○三年間增加了兩成九,達四百五十三間;但小型超巿的數目,則在九六年至○○年的五年內減少三成半;九七年大型超市的銷售額佔整個相關市場的七成,相信現時佔有率會更大。
消委會競爭政策研究小組主席郭琳廣擔心,兩大超市的佔有率龐大,假設一旦合併,政府將無法可施,故要研究設立公平競爭法,防止市場出現壟斷情況。
浸會大學市場學系副教授張華樑指出,自九九年兩大超市集團進軍鮮活市場開始,街市的市場佔有率逐漸被蠶食。香港不似得其他大城市,起碼有四、五個超市集團,「當市場得番兩大集團競爭,就好易出現無形默契,靜靜地一齊加價,加咗你都唔知,消費者冇得選擇。」他批評政府以積極不干預為理由,拒絕扶持小企業,以致產生今天的後患。
科技大學經濟學系主任鄭國漢亦表示,兩大超市佔去約七、八成市場,可以屬於寡頭壟斷,假若兩大集團合謀定價,或利用市場力量傷害其他經營者,例如「我幫你賣貨,但係你唔可以畀佢賣」,這是不健康的現象,在外國已屬違法。
他指出,香港有需要訂立公平競爭法,才有依據及有權去調查關於超市集團的指控,如果查證屬實,便應作出某些懲罰,「法例好重要,可以令市場嘅大經營商唔夠膽作非法行為」;否則,不單止小經營者、消費者受損,整個社會的效率也會下降。
工商及科技局昨回應時堅稱,現時大型超市之間「存在激烈的競爭」,連鎖超市亦與其他零售店舖競爭;至目前為止,「沒有證據顯示」連鎖超市涉及違反競爭原則的經營手法或濫用其市場力量。該局及經濟發展及勞工局均表示,會詳細研究消委會報告後,向財政司司長主持的競爭政策諮詢委員會滙報。
惠康超級市場發言人回應稱,其貨品價格由九九年第一季至○二年第三季只下調百分之一點五,低於通縮,是因為受到供應商來貨價、兌換率等影響;由於消費者選購的貨品,九成都是特價品,所以消委會的比較不能反映現實。
百佳則回應謂,集團內部調查顯示,其貨品現售價比去年秋季還低,較去年同期下跌了百分之一點四;而消委會的調查不包括新鮮食物,不能全面地反映食品市價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