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應該要怎樣理財呢?回到理財的最基本法則,就是「量入為出」。讀書的目的,是為了累積人力資本(HumanCapital)。這些資本包括大學所獲取的知識;大學內人際關係的經驗;與海外學生交流,獲取國際視野的經驗;參與學會、學生會、系會活動,或與企業合辦活動、講座,找尋贊助商等,從中獲取的經驗。以上種種經驗,都會有助大學生提升畢業之後找尋合適工作的機會。
至於兼職,只要適度而不影響學業,並無不妥。如果連課堂也不上,而只為了兼職「賺快錢」,這便有點本末倒置。現時兼職可能賺多些金錢,結果是未來可能要少賺些錢(因為大量兼職影響學業,削弱未來的賺錢能力)。所以大學生要明白,大學教育是長線投資,必須摒棄賺快錢的心態。
有時兼職者的藉口是為了大學生活的花費,而兼職確是開源方法的一種。但審慎理財的要義,是要達致量入為出的目標。開源並不是唯一的方法,節流也是可行辦法之一。
怎樣才是有效的節流?那麼便要戒除奢侈的消費習慣,要分清「需要」和「想要」的物品,真正需要之時才購買。例如很喜歡打球,有「需要」購買一對球鞋;但是球鞋價錢有便宜的,也有昂貴的。只需買入一對價錢適中,達到要求的便行。因此絕無必要買入一些價錢「炒到」數千元,限量發售的球鞋。因為這些球鞋已超越其實用價值,它只是一種炫耀性消費。購買它只是因為「想要」而並不是「需要」。當然如果購入限量發售的球鞋,然後把它放在ebay等拍賣網站轉售獲利,便當別論。否則,太多炫耀性消費,只會削弱自己的財政狀況,甚至要多做「兼職」來支持消費,繼而影響學業。這樣便不是最佳的理財方法。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